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面,整个唯识的修行位次有五位:第一个资粮位、第二个加行位,加行位的相貌就是: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加行位的特色是带相观空,这个观念我们已经解释清楚了,看第三十四面,加行位的相貌在第三十四面的第二段讲得很清楚,加行位有四位——就是煖、顶、忍、世第一,叫四加行。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所以这个地方说“现前立少物”,简单的讲就是带相观空,他能够遵循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这些法语的引导,他的心开始不随顺妄想而转,开始遵循佛法的文字去思惟,思惟久了以后,因为有禅定的摄持,他的心安定下来,安定下来但是他还不能够放弃佛法的名相,因为他一放弃的话他的真理就会消失。他的真理的出现要依止闻思,这叫带相,带着文字相来观察内心的真理,所以还是有所得。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大乘的修行从本论来说也是两个重点:
一个是信心,一个是智慧。
当然这个信心也包括愿力,信心和愿力是分不开的。就是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叫资粮位,资粮位就是仰仗大乘的信心,依止菩提的愿力、依止菩提心、每天忏悔业障、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每天靠做功课,听闻佛法来加强自己的信、愿。不过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资粮位的菩萨“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心中有很多的烦恼、障碍,所以他的心跟正念相应的时间少,跟妄想时间多;所以他有时候功课做完的时候,到处走一走放松一下。
但加行位的菩萨没有这回事情,加行位的菩萨经过一大阿僧衹劫不断地用功,心中禅定现前,他已经从佛法的正见,而转成内心的正念,所以叫内凡位,心游理内。资粮位要经过一大阿僧衹劫。加行位时间很短,可能一生——如果精进的话,一生就经过煖、顶、忍、世第一;也可能三生、五生;总之一个人成就禅定以后,他成就圣道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所以叫做内凡,虽然是凡夫,但是他内心当中已经跟真理相应的时间长,叫加行位。
经论上说加行位的菩萨一般来说不容易堕恶道,就算他没有成就圣道就死亡了,一般不容易堕恶道;即使堕恶道,唯识学上说“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善根特别强,跟资粮位不同,资粮位菩萨是退转的太厉害,不可思议,资粮位菩萨今生是一个出家人,好乐佛法,你来生可能是做大国王,那是非常的放逸,甚至于诽谤三宝都有可能。
就是资粮位的菩萨,你有无量的可能性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的。但加行位的菩萨不是,他虽然还没有成就圣道,但他善根的体性决定不可能造恶业,也不太可能堕恶趣,就算堕恶趣——“虽堕恶趣,终不久留”马上弹出来,因为他善根太强。他等于是已经经过了凡夫位的尾端,但是还没有成就圣道,在过渡时期叫做加行位:煖、顶、忍、世第一。这个阶位的时间应该非常的短。看第三通达位,这个地方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正式的成就圣道。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这个地方见道,见到圆满的真理,见到什么道?包括见到了唯识性跟唯识相——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这个菩萨内心是什么相貌?我们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一个菩萨,当然所有的菩萨都是从凡夫开始修行的,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做菩萨,这个菩萨经过凡位的资粮,摇摇晃晃的修行,也经过加行位的用功,他突然间有一天打坐的时候,在一个禅定的明了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慧,这个时候内心的太阳出现了,那么他的相貌“若此”,这个此就是很短暂的时间,突然间,就是一时的、一刹那的时间,这个地方一般来说成就圣道都是在禅定,不可能在散乱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在拜佛的时候,都是在禅定的时候。那么他对于所观察的境界,当然加行位所观察都是观察真理,这个时候连能观的智慧也不可得,能观所观唯是一心。这个时候能所双亡,他的内心真实的契入到唯识的真实性,“离二取相故”对于能取、所取的分别全部破坏。
就是加行位的菩萨还有能、所,有能观的智、所观的真理,带相观心,假借语言文字的相貌慢慢的趋向真理;但是通达位他是能观的心跟所观的真理两个…“智都无所得”,能所双亡,他的心完全跟真理打成一片。当然那个是一个很短暂的一刹那的时间,这个时候阶位叫通达位,通达位只有一刹那,下一刹那就叫修习位,通达位的时间是非常短,要比加行位更短,只有一刹那的时间,所以“若此”,一刹那的时间,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这个名相大家清楚了,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加行位的特色是带相观空,这个观念我们已经解释清楚了,看第三十四面,加行位的相貌在第三十四面的第二段讲得很清楚,加行位有四位——就是煖、顶、忍、世第一,叫四加行。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所以这个地方说“现前立少物”,简单的讲就是带相观空,他能够遵循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这些法语的引导,他的心开始不随顺妄想而转,开始遵循佛法的文字去思惟,思惟久了以后,因为有禅定的摄持,他的心安定下来,安定下来但是他还不能够放弃佛法的名相,因为他一放弃的话他的真理就会消失。他的真理的出现要依止闻思,这叫带相,带着文字相来观察内心的真理,所以还是有所得。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大乘的修行从本论来说也是两个重点:
一个是信心,一个是智慧。
当然这个信心也包括愿力,信心和愿力是分不开的。就是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叫资粮位,资粮位就是仰仗大乘的信心,依止菩提的愿力、依止菩提心、每天忏悔业障、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每天靠做功课,听闻佛法来加强自己的信、愿。不过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资粮位的菩萨“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心中有很多的烦恼、障碍,所以他的心跟正念相应的时间少,跟妄想时间多;所以他有时候功课做完的时候,到处走一走放松一下。
但加行位的菩萨没有这回事情,加行位的菩萨经过一大阿僧衹劫不断地用功,心中禅定现前,他已经从佛法的正见,而转成内心的正念,所以叫内凡位,心游理内。资粮位要经过一大阿僧衹劫。加行位时间很短,可能一生——如果精进的话,一生就经过煖、顶、忍、世第一;也可能三生、五生;总之一个人成就禅定以后,他成就圣道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所以叫做内凡,虽然是凡夫,但是他内心当中已经跟真理相应的时间长,叫加行位。
经论上说加行位的菩萨一般来说不容易堕恶道,就算他没有成就圣道就死亡了,一般不容易堕恶道;即使堕恶道,唯识学上说“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善根特别强,跟资粮位不同,资粮位菩萨是退转的太厉害,不可思议,资粮位菩萨今生是一个出家人,好乐佛法,你来生可能是做大国王,那是非常的放逸,甚至于诽谤三宝都有可能。
就是资粮位的菩萨,你有无量的可能性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的。但加行位的菩萨不是,他虽然还没有成就圣道,但他善根的体性决定不可能造恶业,也不太可能堕恶趣,就算堕恶趣——“虽堕恶趣,终不久留”马上弹出来,因为他善根太强。他等于是已经经过了凡夫位的尾端,但是还没有成就圣道,在过渡时期叫做加行位:煖、顶、忍、世第一。这个阶位的时间应该非常的短。看第三通达位,这个地方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正式的成就圣道。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这个地方见道,见到圆满的真理,见到什么道?包括见到了唯识性跟唯识相——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这个菩萨内心是什么相貌?我们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一个菩萨,当然所有的菩萨都是从凡夫开始修行的,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做菩萨,这个菩萨经过凡位的资粮,摇摇晃晃的修行,也经过加行位的用功,他突然间有一天打坐的时候,在一个禅定的明了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慧,这个时候内心的太阳出现了,那么他的相貌“若此”,这个此就是很短暂的时间,突然间,就是一时的、一刹那的时间,这个地方一般来说成就圣道都是在禅定,不可能在散乱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在拜佛的时候,都是在禅定的时候。那么他对于所观察的境界,当然加行位所观察都是观察真理,这个时候连能观的智慧也不可得,能观所观唯是一心。这个时候能所双亡,他的内心真实的契入到唯识的真实性,“离二取相故”对于能取、所取的分别全部破坏。
就是加行位的菩萨还有能、所,有能观的智、所观的真理,带相观心,假借语言文字的相貌慢慢的趋向真理;但是通达位他是能观的心跟所观的真理两个…“智都无所得”,能所双亡,他的心完全跟真理打成一片。当然那个是一个很短暂的一刹那的时间,这个时候阶位叫通达位,通达位只有一刹那,下一刹那就叫修习位,通达位的时间是非常短,要比加行位更短,只有一刹那的时间,所以“若此”,一刹那的时间,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这个名相大家清楚了,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