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面,乙二、明唯识性。
本颂的修学重点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
甚深见就是要教导我们如何来观照生命的真相。从佛法的修学次第上来说,你刚开始修学佛法是依止一份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相信三宝有救拔我们的能力,我们希望离苦得乐,所以依止这个信心就皈依在三宝的座下,或者你选择在家,或者你选择出家,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就是一份的信心,在支持着我们。
这个信心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培养正见,你要如何的来观照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观照有两个方向:
一、向外观照:一般人的观照都是向外观照,我们明了的心性是向外去观察,结果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虚妄相,也就是说我们向外观照,就带动了心中很多的徧计所执性,带动心中很多的妄想。当然我们对生命做了错误的观照,也就带动了错误的行为,就招感痛苦的果报。
二、向内观照(内观):佛法的教授是要我们向内观照,内观,就是观照我们一念的明了分别的心识,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整个生命的全貌。
应该怎么观心呢?当然这应该要有一些佛法的教授,从本论上来说,观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从体性的观照;第二个是从它作用的观照。
(一)、体性的观照——唯识性
就是说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在观察我们明了分别的心识,发觉我们的心识它是有很多的功能,有时候起善良的功能,有时候起邪恶的功能。我们刚开始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先把这些善恶的功能剥开来,就看到我们内心的深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离开种种对立的,一个清净平等的心识,这个叫做唯识性,或者说是圆成实性,就是我们整个十法界的共同依止的一个处所。
在唯识性体性观察的时候,它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没有个别的生命。整体生命观没有我跟你的对立。当我们安住这样的一个清净平等的体性,当然我们会安住五分钟或者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这个是从假入空。
(二)、作用的观照——唯识相
你当然不可能在那个地方一直待着,你要出来——从空出假。这个时候你又动一个念头,从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就回归到你现前的一个个体的生命,你有你的色身、有明了的心识。那么这个体生命,从本论的观察当然就是一个八识的作用,异熟思量了境的交互作用。那么当我们依止迷惑颠倒的因缘,创造了六凡痛苦的果报,我们也可以依止清净观照的力量,而成就四圣的清净的功德。所以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发觉到整个生命是有很多的个体生命,有杂杂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有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都是唯识相。
所以我们在观察生命,你可以做一种个体的观察,原来当我们回归到作用的时候,生命是有差别相的。但是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你就发现到生命它是一个如的法界,没有少法可得,杂染法不可得、清净法也不可得,这就是唯识性。
你能够同时掌控诸法的唯识性跟唯识相,你就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你就有资格开始去修习戒定慧,你有资格修行。我们看讲义。
乙二、明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是讲差别相,这个地方的唯识性,是讲到我们内心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我们看偈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把颂文做一个消释:前面的唯识相是一个诸法的世俗的道理,这个唯识性它是一个诸法的胜义。这个道理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胜义,这个地方的殊胜,古德说什么叫殊胜呢?因为它有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作用,就是所有的圣人都一定要悟入唯识性,才能够转凡成圣。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不可能转凡成圣,“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道理特别的殊胜。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名称?“亦即是真如”,那么本论给它一个名称叫真如,为什么安立做真如?这以下解释了,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本颂的修学重点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
甚深见就是要教导我们如何来观照生命的真相。从佛法的修学次第上来说,你刚开始修学佛法是依止一份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相信三宝有救拔我们的能力,我们希望离苦得乐,所以依止这个信心就皈依在三宝的座下,或者你选择在家,或者你选择出家,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就是一份的信心,在支持着我们。
这个信心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培养正见,你要如何的来观照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观照有两个方向:
一、向外观照:一般人的观照都是向外观照,我们明了的心性是向外去观察,结果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虚妄相,也就是说我们向外观照,就带动了心中很多的徧计所执性,带动心中很多的妄想。当然我们对生命做了错误的观照,也就带动了错误的行为,就招感痛苦的果报。
二、向内观照(内观):佛法的教授是要我们向内观照,内观,就是观照我们一念的明了分别的心识,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整个生命的全貌。
应该怎么观心呢?当然这应该要有一些佛法的教授,从本论上来说,观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从体性的观照;第二个是从它作用的观照。
(一)、体性的观照——唯识性
就是说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在观察我们明了分别的心识,发觉我们的心识它是有很多的功能,有时候起善良的功能,有时候起邪恶的功能。我们刚开始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先把这些善恶的功能剥开来,就看到我们内心的深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离开种种对立的,一个清净平等的心识,这个叫做唯识性,或者说是圆成实性,就是我们整个十法界的共同依止的一个处所。
在唯识性体性观察的时候,它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没有个别的生命。整体生命观没有我跟你的对立。当我们安住这样的一个清净平等的体性,当然我们会安住五分钟或者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这个是从假入空。
(二)、作用的观照——唯识相
你当然不可能在那个地方一直待着,你要出来——从空出假。这个时候你又动一个念头,从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就回归到你现前的一个个体的生命,你有你的色身、有明了的心识。那么这个体生命,从本论的观察当然就是一个八识的作用,异熟思量了境的交互作用。那么当我们依止迷惑颠倒的因缘,创造了六凡痛苦的果报,我们也可以依止清净观照的力量,而成就四圣的清净的功德。所以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发觉到整个生命是有很多的个体生命,有杂杂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有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都是唯识相。
所以我们在观察生命,你可以做一种个体的观察,原来当我们回归到作用的时候,生命是有差别相的。但是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你就发现到生命它是一个如的法界,没有少法可得,杂染法不可得、清净法也不可得,这就是唯识性。
你能够同时掌控诸法的唯识性跟唯识相,你就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你就有资格开始去修习戒定慧,你有资格修行。我们看讲义。
乙二、明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是讲差别相,这个地方的唯识性,是讲到我们内心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我们看偈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把颂文做一个消释:前面的唯识相是一个诸法的世俗的道理,这个唯识性它是一个诸法的胜义。这个道理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胜义,这个地方的殊胜,古德说什么叫殊胜呢?因为它有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作用,就是所有的圣人都一定要悟入唯识性,才能够转凡成圣。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不可能转凡成圣,“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道理特别的殊胜。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名称?“亦即是真如”,那么本论给它一个名称叫真如,为什么安立做真如?这以下解释了,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