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背上缓缓而行,李素首先想到的第一个补漏点,就是辽东的地盘怎么办?
青州那些地盘倒是不值得惋惜,因为本来就没有期待,稍微有点政治敏感的人,早就知道青州是没有名分去占的。
不过辽东毕竟是刘备当过正牌太守的地方,这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幸好,之前李素就问过刘备有没有想过被调防,刘备也非常忠义地有了心理准备、做了处置。
现在,只要把“将糜竺推上辽东太守”的计划细化执行下去,不被外人摘走桃子还是能保证的。
只不过,原先李素还以为刘备即使被换防,也能换得离辽东不太远,那样未来彻底进入乱世争霸逻辑后,新地盘和老地盘还能形成有机的联动配合。
但今天才知道最终可能调去汉中,那跟辽东就彻底没有联动的可能性了,对来对糜竺的要求和人设,要比之前略微调整:糜竺只要“划地自守,自闭种田”即可。
换言之,将来刘备再次打到关东,辽东的地盘可以直接归附刘备所属的或者所控制的那一方朝廷,不用刘备费事打一次,这也算是“提前打完辽东战役”,一次搞定了。
另一方面,既然要对糜竺长期放养,李素觉得走之前还是有必要稍微帮糜竺提升一下战斗力,免得将来长期与世隔绝被袁绍什么的人夺取辽东地盘。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要帮糜竺把海军的技术实力提高到袁绍无法比拟的程度——只要袁绍没法海路运兵运粮,辽西走廊的四百里无人区是足以隔断袁绍的进攻的。
君不见历史上公孙度也自闭了半个多世纪,中原王朝照样拿他没办法。辽东那地方如今才30万人口,跟外部互动本来就太难,谁主动越境谁补给惩罚就超大。
从这个角度说,“无法与辽东形成配合”,也不算怎么亏。因为那烂地级别的交通设施,本来就不能指望陆路支援到中原战场。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
考虑完如何“不把吃到嘴里的辽东吐出来”后,下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了汉中会不会面临未来向外发展的困难?
这也是不得不慎的。
哪怕没读过什么书、只是打打《三国志战略版》这种手游的后世小白,都知道一条朴素的道理:蜀道难,入蜀容易出蜀难。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后勤补给困难,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教训,哪怕智谋强如李素,也得如临大敌认真对待。
他当然不会意淫什么“如果跟魏延一样才用子午谷奇谋就能赢”的速胜论了。
不过,在通盘考虑之后,李素觉得他面临的形势跟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很不一样的。
正如后世谯周复盘诸葛亮北伐的《仇国伦》写的那样——别看谯周这人人品比较投降派,但是文章里面有一两点道理还是很精辟的。
那就是谯周认为:由蜀伐关中,在“秦末之世”的世界格局下,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汉高祖刘邦成功了。但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时,天下的格局已经不是“秦末之世”而是“战国之世”。
谯周对这两种世界架构的认定区别,就在于秦末之世是“天下所有政权都草创未久、谁都没建立起权威,所以天下人心归附的变化很容易”,刘邦面对的不是统一的项羽,而仅仅是根基不稳的关中三王,一击得手就有了。
青州那些地盘倒是不值得惋惜,因为本来就没有期待,稍微有点政治敏感的人,早就知道青州是没有名分去占的。
不过辽东毕竟是刘备当过正牌太守的地方,这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幸好,之前李素就问过刘备有没有想过被调防,刘备也非常忠义地有了心理准备、做了处置。
现在,只要把“将糜竺推上辽东太守”的计划细化执行下去,不被外人摘走桃子还是能保证的。
只不过,原先李素还以为刘备即使被换防,也能换得离辽东不太远,那样未来彻底进入乱世争霸逻辑后,新地盘和老地盘还能形成有机的联动配合。
但今天才知道最终可能调去汉中,那跟辽东就彻底没有联动的可能性了,对来对糜竺的要求和人设,要比之前略微调整:糜竺只要“划地自守,自闭种田”即可。
换言之,将来刘备再次打到关东,辽东的地盘可以直接归附刘备所属的或者所控制的那一方朝廷,不用刘备费事打一次,这也算是“提前打完辽东战役”,一次搞定了。
另一方面,既然要对糜竺长期放养,李素觉得走之前还是有必要稍微帮糜竺提升一下战斗力,免得将来长期与世隔绝被袁绍什么的人夺取辽东地盘。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要帮糜竺把海军的技术实力提高到袁绍无法比拟的程度——只要袁绍没法海路运兵运粮,辽西走廊的四百里无人区是足以隔断袁绍的进攻的。
君不见历史上公孙度也自闭了半个多世纪,中原王朝照样拿他没办法。辽东那地方如今才30万人口,跟外部互动本来就太难,谁主动越境谁补给惩罚就超大。
从这个角度说,“无法与辽东形成配合”,也不算怎么亏。因为那烂地级别的交通设施,本来就不能指望陆路支援到中原战场。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
考虑完如何“不把吃到嘴里的辽东吐出来”后,下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了汉中会不会面临未来向外发展的困难?
这也是不得不慎的。
哪怕没读过什么书、只是打打《三国志战略版》这种手游的后世小白,都知道一条朴素的道理:蜀道难,入蜀容易出蜀难。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后勤补给困难,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教训,哪怕智谋强如李素,也得如临大敌认真对待。
他当然不会意淫什么“如果跟魏延一样才用子午谷奇谋就能赢”的速胜论了。
不过,在通盘考虑之后,李素觉得他面临的形势跟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很不一样的。
正如后世谯周复盘诸葛亮北伐的《仇国伦》写的那样——别看谯周这人人品比较投降派,但是文章里面有一两点道理还是很精辟的。
那就是谯周认为:由蜀伐关中,在“秦末之世”的世界格局下,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汉高祖刘邦成功了。但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时,天下的格局已经不是“秦末之世”而是“战国之世”。
谯周对这两种世界架构的认定区别,就在于秦末之世是“天下所有政权都草创未久、谁都没建立起权威,所以天下人心归附的变化很容易”,刘邦面对的不是统一的项羽,而仅仅是根基不稳的关中三王,一击得手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