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食物的味道,就恶心想吐。”

    “妊娠反应?!”

    提到这个,林杰就想起了许多关于妊娠反应的记忆。

    妊娠反应,在妊娠早期(停经六周左右),孕妇体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g)增多,胃酸分泌减少及胃排空时间延长,导致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一系列反应。

    这些症状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妊娠十二周后,随着体内hg水平的下降,症状多自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其实,不光人有妊娠反应,基本上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程度不一的妊娠反应。

    妊娠反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呕吐。

    这原本是生物学家们非常不解的一种现象,因为此时孕妇正需要大量营养,而呕吐却是在任由营养物质白白地流失,这对母对子,皆不利。

    这种反应,本应受到自然选择的淘汰,为什么保存至今呢?

    除非,这种现象有其应有的好处。

    林杰的脑海中,恰好有这方面的一些知识。

    婴儿发育从五六周开始,进入组织器官发育分化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婴儿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

    如果在这一时期,接触到哪怕一点点有毒物质,都会给胎儿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仍在子宫里的胎儿,发展出了一种能力,也就是让母体呕吐的能力。

    这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从食物中摄入有毒物质的可能,从而对自己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而且此时期的胎儿个头还小,完全可以从母体获得较充足的营养供应,不会因此面临营养问题。

    这个理论,被一个意外事件所证实。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某药厂发明了一种药叫“反应停”,可以有效的减少妊娠反应,让孕妇就像没怀孕一样舒服。

    结果吃了“反应停”的孕妇,竟然生了大量畸形胎儿出来。

    事实上,经过后来的检测,“反应停”这种药物并不致畸。

    导致畸形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孕妇不呕吐了,结果吃的太多,食物中含有的某些有毒物质对胎儿造成了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