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胜负(下)

    上党王刘虔被俘虏之后,姜维与范长生等群臣先是安慰刘禅,随之蜀汉君臣便产生了顾虑。

    捉到俘虏,不外乎是降是杀两条路,可上党王刘虔是敌国的皇族,比普通的敌将可要矜贵的多。若降必定是礼遇有加,高官厚禄供养着,来彰显自身的气度和姿态;若死,恐怕就没有普通俘虏那么轻松了。

    近年来蜀汉国力发展迅速,在南方的域外诸国打开了一片天空,国内的人力物力都膨胀的厉害。魏蜀两国隔绝消息多年,就算是一封信也要辗转年余才能传到各自的手中,若是几年没等到回信那也是常有的事儿。

    不过有吴国作为桥梁,魏蜀之间彼此的情形还是有所了解的。无论是魏人还是吴人,都认为这是川中的夸大其词。域外诸国与中原江东的穷乡僻壤差不多,就算打通了道路,对于发展国力也不会有什么益处。

    国家富有是依靠税收,而不是通商,只要使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自然会强盛。通商是世家豪族用来谋取暴利的手段,用在治国之上,简直是不上道,甚至使世人嘲笑。

    崇奉儒教的这个时代,大多数的世家与国家相同,都是依靠农民和土地来使自己富有。也有一部分世家豪族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依靠交易,也就是市场变得富有。例如当年的糜竺,在徐州富可敌国,资助给刘备的资产数以亿计。嫁妹妹的时候一次性就送给刘备两三万的奴仆,这都是因为青徐二州近海产盐之故。

    但总体上,商业与百技都是被人唾弃的对象,甚至很多人依靠手艺吃饭,但却瞧不起自己。典型的例子便是华佗,做为一名士人,凭借才学进阶庙堂是华佗的愿望,医术只是用来糊口的门道。有此志向,却凭借医术闻名于世,这让华佗苦恼不已,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再有太原王烈,品德高尚,学识兼备,为当世名流,避乱于辽东。当时的辽东太守数次请其出仕都被拒绝,后来把王烈逼得急了,便要用经商来污染自己,这才躲过了一劫。

    文化传承之中,早把世人的眼界局限在某个程度之内。只有后世而来的刘禅,才具备如此的思维。因此魏人和吴人认为川中在夸大其词,做门面功夫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钟会伐蜀已然见识到了蜀汉的实力,等到蜀军北伐,雄厚的实力便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到目前为止,蜀汉在西线的军力不下十万,而且另有一支人马攻取了魏兴等地。最让魏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往常常粮不足月的蜀汉军队,竟然是粮草丰足,让人探不出底细。

    明眼人看得出,蜀军补给无忧自然是国内有足够的储备,最为关键的却是经过“天下之巧”马钧改造的木牛流马,行走山涧如履平地,大大提高了运输的效率。

    想搞清楚蜀汉究竟发展成了什么样子,只有问刘虔。有些东西始终是瞒不住的,一时凭借克敌制胜,但不会一世如此。天下巧匠并非马钧一人,给了方向,便有超越的可能。

    刘禅不怕刘虔投降,怕的是魏军用刘虔来对付自己。战场之上若是魏人利用刘虔插这么一杠子,蜀军必然是士气大跌,军心凌乱。

    姜维与范长生等人把话点到,剩下的便是刘禅自己抉择。若是退兵,刚刚夺取的雍凉二州便拱手让给了魏国,国人亦因此失望,再想北伐恐怕难上加难。战阵之中因为刘虔而兵败也是同样的下场。

    一国之君拥有无上的权威,可权威来自于人心所向。失了人心,纵然大权在握,终究也是难成气候。

    换个角度思考,有打败蜀军收复失地的方法,魏人有什么理由不采用么?

    无论是刘虔的是惜命投降或是宁死不屈,最终必然要被魏人推倒战场上,作为奠定胜利的基石。

    这一仗事关此次北伐的胜负,更关系着蜀汉未来的命运,刘虔的生死无法改变,蜀汉全军退回川中,魏人就会把刘虔送回来么?

    于是刘禅带着文武群臣身着丧服,在全军将士面前为爱子刘虔举行了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