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八阵(上)
吴国皇宫之内,陆凯侃侃而谈,字字在理,句句珠玑。没有因为友情而站在贺邵,王蕃这一边,也没有顾及身份与全尚统一口径,陆凯的每一句话均是立足于吴国,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并无偏私。
即便吴主孙亮与江东人物不愿意承认,可西蜀的国力已经超过了拥有荆州的东吴,这是不争的事实。蜀汉的国内的官僚百姓,一心支持北伐,再加上强悍的国力作为基础,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魏军在川中折损了不少人马,雍凉之地早因诸葛亮的屡次犯境而兵甲不懈,经过入川一番折腾后更加的脆弱不堪。甚至魏军依赖的西线大将邓艾也葬身川中,这使得魏国在雍,凉留下了足够的兵力,却没有能与姜维抗衡的统帅。
若是邓艾在,岂容得姜维猖獗?
江东的局面便是另一番景象了。吴魏两国在淮间不约而同的实行清野坚壁,大量的迁徙百姓,使得淮间出现了上百里纵深的无人区。对于两国来说这固然是缓冲的地带,但只适用于防守一方。对进攻一方来说,无疑是增加了补给的难度和距离。通晓军事的武将,丁奉足以排入前列,并非是丁奉等人无能,实是形势过于恶劣了。
寿春坚城一座,吴军围城已久,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不放弃,不撤围反过来说便是把自身固定在了寿春一线。汝南的魏将王经,北方来援的司马望手中有过万的铁骑。
利用骑兵屡屡奇袭吴军的粮道,即便不成功,也使人不得安宁。平原之上,魏家骑兵来去如风,难以应付。围困寿春需要重兵,保护粮道也需要军力,处处增兵的后果便是丁奉的主力军挡不住魏国三路夹击。这是形势造成的,而非是主将无能所造成的。
南船北马,想要突破北方的防线,唯有利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对手的短处,才能获取胜利。
既然与蜀国联盟,而蜀国又占据了魏国的雍,凉二州,那么魏人的视线一定会集中在西线最后的重镇长安身上。
失长安,魏国尽丧西方之地。
因此,吴国可趁此时机再次北上,水陆并进攻取寿春。有水军相助,吴国的运输和补给线路将不再单一。沿海之地,吴国人马可随处登岸,魏军难以处处设防,寿春自然难守。
吴主孙亮闻言大喜,便欲拜陆凯为将,负责指挥三军。陆凯并不急于领命,反而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吴军准备完全,但魏军绝非易与之辈,因此此战胜负依旧难料。若胜,自然可以长驱直入夺取青徐;若败,吴国也要做好打算才是。
换句话说,倾尽全力也难以击败魏军,吴国也只能认命作为三国中最小的势力。全尚所代表的江南世族阀门,提出袭蜀的建议到时候便成了唯一的出路。国家的存亡,保证势力的均衡是第一位的。
现实是现实,不愿承认也是存在的,躲也躲不掉。国家都没了,所谓的仁义道德便没了意义。
仁义道德永远属于胜利者。
第三种建议的出现,看起来是平衡了皇室与门阀的争执,实质上也是东吴政权唯一的出路。
这一方案很快的得到了吴国内部各方势力的赞同,陆凯阐述的是实情,没什么可反对的。
……
江东君臣不断的谋划和准备着,西方的长安又是一番大战。
吴国皇宫之内,陆凯侃侃而谈,字字在理,句句珠玑。没有因为友情而站在贺邵,王蕃这一边,也没有顾及身份与全尚统一口径,陆凯的每一句话均是立足于吴国,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并无偏私。
即便吴主孙亮与江东人物不愿意承认,可西蜀的国力已经超过了拥有荆州的东吴,这是不争的事实。蜀汉的国内的官僚百姓,一心支持北伐,再加上强悍的国力作为基础,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魏军在川中折损了不少人马,雍凉之地早因诸葛亮的屡次犯境而兵甲不懈,经过入川一番折腾后更加的脆弱不堪。甚至魏军依赖的西线大将邓艾也葬身川中,这使得魏国在雍,凉留下了足够的兵力,却没有能与姜维抗衡的统帅。
若是邓艾在,岂容得姜维猖獗?
江东的局面便是另一番景象了。吴魏两国在淮间不约而同的实行清野坚壁,大量的迁徙百姓,使得淮间出现了上百里纵深的无人区。对于两国来说这固然是缓冲的地带,但只适用于防守一方。对进攻一方来说,无疑是增加了补给的难度和距离。通晓军事的武将,丁奉足以排入前列,并非是丁奉等人无能,实是形势过于恶劣了。
寿春坚城一座,吴军围城已久,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不放弃,不撤围反过来说便是把自身固定在了寿春一线。汝南的魏将王经,北方来援的司马望手中有过万的铁骑。
利用骑兵屡屡奇袭吴军的粮道,即便不成功,也使人不得安宁。平原之上,魏家骑兵来去如风,难以应付。围困寿春需要重兵,保护粮道也需要军力,处处增兵的后果便是丁奉的主力军挡不住魏国三路夹击。这是形势造成的,而非是主将无能所造成的。
南船北马,想要突破北方的防线,唯有利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对手的短处,才能获取胜利。
既然与蜀国联盟,而蜀国又占据了魏国的雍,凉二州,那么魏人的视线一定会集中在西线最后的重镇长安身上。
失长安,魏国尽丧西方之地。
因此,吴国可趁此时机再次北上,水陆并进攻取寿春。有水军相助,吴国的运输和补给线路将不再单一。沿海之地,吴国人马可随处登岸,魏军难以处处设防,寿春自然难守。
吴主孙亮闻言大喜,便欲拜陆凯为将,负责指挥三军。陆凯并不急于领命,反而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吴军准备完全,但魏军绝非易与之辈,因此此战胜负依旧难料。若胜,自然可以长驱直入夺取青徐;若败,吴国也要做好打算才是。
换句话说,倾尽全力也难以击败魏军,吴国也只能认命作为三国中最小的势力。全尚所代表的江南世族阀门,提出袭蜀的建议到时候便成了唯一的出路。国家的存亡,保证势力的均衡是第一位的。
现实是现实,不愿承认也是存在的,躲也躲不掉。国家都没了,所谓的仁义道德便没了意义。
仁义道德永远属于胜利者。
第三种建议的出现,看起来是平衡了皇室与门阀的争执,实质上也是东吴政权唯一的出路。
这一方案很快的得到了吴国内部各方势力的赞同,陆凯阐述的是实情,没什么可反对的。
……
江东君臣不断的谋划和准备着,西方的长安又是一番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