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3-25

    塞外,某处。

    一名中年子身长八尺有余,体态魁伟,须长三尺上下而且极有修养,因此为人所爱戴,拜在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学者孙炎门下。

    刘宣得遇名师昼夜苦读,好《毛诗》,《左氏传》等,其师孙炎常常叹息道:“刘宣若遇汉武,当逾于金日磾矣!”

    可惜当时仍是争霸的格局,并无刘宣心中之名主。因此刘宣在师成之后隐居家中继续苦读,每每读到了萧何,邓禹等人的事迹时,不禁慨叹道:“大丈夫若遇二祖,终不令二公独擅美于前矣!”

    当司马炎掌权时期,曾经启用刘宣,然当时魏国与蜀汉大战不休,又遭逢了钟会引狼入室,刘宣趁机与刘渊聚首辅佐左右,使匈奴可以在中原大战期间保存实力,并且在日后逐渐吞噬塞外的各个部族。

    对于这叔祖父,刘渊甚是信重。刘宣待坐得稳了,看了看帐门的方向道:“公师彧此番前来,必有佳讯。”

    刘渊奇道:“叔祖父何以见得?”

    刘宣手捻须髯道:“老夫虽然不喜其气舆之说,相人之论,然其以龙气为饵的这套学说尚可自圆,对单于大人你恢复匈奴帝国助益甚多。而今各族皆是风闻此事,公师彧一张口,士气必然提升。”

    不管是气舆的学说,还是相人的技艺,虽然都是华夏文化的一种,可其中流派渊源多不胜数。刘宣这般秉承正统之人,自然对于公师彧这般当初以相人为生的下等营生看不上眼。

    只是当年公师彧借着中原大战之时,力谏刘渊在离开中原之际搜刮人才。当时中原大地也并非单单是异族之乱,不满于司马氏的魏人揭竿而起者也不在少数。加上原本魏人统治下的各族头目,刘渊听从公师彧之言或是怀柔,或是用强,或是以言论迷惑,足足带走了数万人之众!

    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试问敢于在大浪潮中站出来揭竿而起的,哪个不是英雄人物?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匈奴的四处征战,有些人战死塞外,客死他乡。可也有人屡立战功,功勋彪炳,俨然成为了刘渊手中的重要助力。刘宣见到此等结果,对于公师彧也是加以改观。并且有意散播言论,做塞外各族的思想工作,使各族皆认为刘渊乃是天命所归。

    实际上公孙彧之用意可不仅于此,当时刘渊已然决定他日必要卷土重来,可公师舆认为当时不满于司马氏奋起反抗的这些人都不是泛泛之辈。若是战死了还好,可若最后投身魏廷,日后便是颇大的阻力。

    与其听天由命,不如将这些人搜罗一番,就算不能说服所有,总比一无所有的好。

    当时刘宣也好其他人也罢,对于公师彧之言论甚是反感,刘渊也是摇摆不定。好在公师彧适时的提及了龙气之说,天下尚未统一,龙气散于各处。有的是潜龙,有的是初现端倪,以刘渊的地位搜罗这帮人才,便是吸纳其龙气。免得日后群雄并起,匈奴难以一家独大。

    这等言论玄乎其玄,然此事对于当时匈奴撤回塞外并无甚影响,因此刘渊心中一动便顶着压力应承下来。

    “公师先生也是机灵之辈,此时此刻当然知晓该说什么,这一点叔祖父放心便是了。倒是关于接下来的战略,不知叔祖父大人有何看法?”刘渊此时有了些许笑意道。

    刘宣颔首表示赞同,旋即道:“王戎此子包藏祸心,联合晋国以抗我等,迫使我方无法突袭,若要开战当先拔其刺!”

    王戎出乎意料的击溃了留守塞外的几个部族来到了中原,这让匈奴人大大的感到意外,想不到这汉人不仅仅有这般的谋略,而且收复了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塞外百姓迁徙到辽东休养生息。

    在刘渊号令整个塞外部族之时,那王戎此举无异于是背道而驰,削弱塞外的力量,并且让河北的晋国有所警示。因此无论是刘渊本人,还是刘宣乃至于各个部族,对于王戎此举都甚是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