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缓缓迈着步子,哼着小调,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军帐。

    这座军帐十分整洁干净,甚至还有些寒酸,没有丝毫的装饰和用以享受的奢侈物品,处处都透着文法吏的精干气息。

    他看着桌案上整齐摆放的案牍,不禁满意地点点头。跟随他的吏员都是有了些年头的老吏人,早就熟悉了自己的习惯。

    跪坐到书案后,随手拿起一册书简,扫了两眼后就放下,他的心思有些乱,根本看不进去中车府的杂乱事宜。

    赵高揉了揉眉心,想强迫自己平静下来,对他而言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烦躁过了,今日会如此,真的很让他意外。

    这时候,一声禀报在帐外响起,紧接着便有吏员奉着一份案牍走了进来。示意将案牍放在案上,挥了挥手,吏员低头退了出去。

    赵高这才将其拿起来一看封印,却是大秦皇子——自己的学生胡亥完成的课业,定期送过来给他审阅。

    扯掉丝线,将卷在一起的课业书简展开,就见工工整整的篆字,一丝不苟的书写在上面。先不说内容如何,光是这份用笔的功力,就足见胡亥进步神速了。

    当下,赵高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始读起胡亥所写的内容。

    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也就是说,在魏晋之前,并没有人特意提到书法。但是这并不妨碍世人对美的追求,中国人是最追求意境美的,天生就会对写字好的人产生一种好感。

    赵高不得不承认,从水平上来说,弟子胡亥已经有了自己的三分功力,倘若假以时日,未必不能超越自己。

    而且从内容上来看,胡亥对大秦制度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赵高留给弟子胡亥的策论题目是“法后王”,也就是效法后王的意思。

    秦国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秦人一直强调说“法后王”。这是为何?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胡亥的论述很有新意,不但提到了先孝公与商君的变法,而且对大秦未来的道路也做了规划,即便有些稚嫩,但以他的年纪来看,已经难能可贵了。

    弟子学得好,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一想到这里,赵高的内心就更加焦灼。他放下胡亥的课业,挑开帐帘,信步走了出去,望着威武雄壮的侍卫,以及远处来回奔走的侦骑。赵高怅然一叹······

    他心中暗道:“大秦如此昌盛,吾日日委身于仇敌。亲眼见到仁人志士被秦贼所杀,却不能施以援手。国仇家恨,报之无期。公子扶苏、胡亥皆乃世之人杰,大秦难道真的会传之无穷?”

    赵高,姓赵。这本来是一句废话,但却给其本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赵”姓,在这个时代,与“秦”有着特殊的关系。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赵高的父亲更是赵国王室的疏族。

    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有些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被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困潦倒一辈子,终生至死不得归还。

    赵高的祖上,就是由赵国到秦国做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已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x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的庶民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