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莉盘算了一下95年奥斯卡的女主和女配提名名单,如果肯拿六百万出来公关,以《Léon》的角色设定,她还是很有可能捞到一个提名的,不过只能是女配提名,女主没戏。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那年的奥斯卡女主提名者所属影片都是一水儿的纯文艺片,比起那些影片,《Léon》的商业属性还是相对浓厚的。
而且除了薇诺娜·诺德之外,全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老年演员,薇诺娜能提名女主,还多亏了《小妇人》的加成效果,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可不小。
理论上来说玛蒂尔达是《Léon》的女主,是不能报女配奖项的,但这其中有空子可钻,在申报奥斯卡的资料中可以直接把男主定为第一主角,那她这个女主就自动降格为配角了,可不就得加入最佳女配角的竞争了嘛。
而那年的五名最佳女配提名者中,除了《低俗》的乌玛·瑟曼之外,其实也以老演员居多,但其中有两个人的提名稍微有点水,六百万足够挤掉其中一个。
至于获奖,她根本没想过,奈莉并不觉得自己是足以获奖的水准。
没有好作品的时候获奖,那纯粹是找骂。
“这部影片是吕克·贝松在筹备《第五元素》中途突发奇想创作出来的,筹备时间很短,也许他只是刚完成剧本,所以知道的人较少,但我确实从哪里看过这个项目的梗概,对它很感兴趣。”
奈莉这么一说,米勒也知道了她的意思,这明显是还不想放弃,只能无奈地应下来,“好吧,我知道,我会继续关注《Léon》的消息,一打听到就联系你。”
在米勒看来,《Léon》是个相当不靠谱的项目,它的相关信息太少了,而且包括制片公司在内的所有信息都由奈莉这个小姑娘提供,偏偏她还已经记不清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信息的了,如果不是确定奈莉不会说谎,米勒甚至觉得这姑娘是在拿一个子虚乌有的项目耍自己玩呢。
退一步来说,就算项目是真的,她也不认为这是一部值得她们花费过大精力去争取的作品。
她会这么认为,主要问题还出在项目的编剧兼导演吕克·贝松身上。
吕克·贝松出生于1959年,在导演这个行当里算是相当年轻的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年轻,再加上他基本没怎么在商业电影领域证明过自己,所以尽管总有人投资他拍电影,但每个人出的钱都不多,这导致他的导演之路相当飘忽,时而发展顺利,时而又没人搭理。
在这种状况下,一般人都会循环渐进地提升自己,先创造出一些稳赚不赔的作品,博取投资人和制片厂的高度信任,然后再把自己最想拍的、最需要外界支持的、也最离不开大额投资的剧本拿出来,让投资人们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但吕克·贝松显然不是一般人,他曾经在1988年拍出过非常出名的《碧海蓝天》,并成功捧出了一直跟着自己拍戏的老搭档让·雷诺,也正是因为这部影片,他有了和好莱坞几大制片厂谈合作的机会,可这部经典影片只有艺术上的成就,票房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之后吕克·贝松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向商业片导演转型,谁都知道商业片导演的平均报酬要远远高于艺术片导演,哪怕为了自己的钱包着想,这个转型策略都是绝对正确的,何况他本人对真正的商业大制作也很感兴趣,心底里最想拍的项目所需的投资也是个天文数字。
但事与愿违,他试探着转型的《尼基塔》票房只能算一般,也就比《Léon》好上一两成,口碑再好都没用,投资人可不买口碑的账。
本质上就不是个成功的转型。
然而吕克·贝松头铁就铁在,就算上一次失败了也不懂得循序渐进,而是非常快地尝试第二次,而且这次还直接把自己最想
拍的大项目拿出来找投资,不知道是不是害怕自己要是再失败一次,以后真就一点投资都拉不到了。
据米勒所知,贝松正在筹拍的那个项目叫做《第五元素》,是个预算成本相当高的科幻电影,剧本构架写于贝松的少年时期,之后多次修改,最终在90年找到第一笔投资,磕磕绊绊地开始了前期筹备。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那年的奥斯卡女主提名者所属影片都是一水儿的纯文艺片,比起那些影片,《Léon》的商业属性还是相对浓厚的。
而且除了薇诺娜·诺德之外,全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老年演员,薇诺娜能提名女主,还多亏了《小妇人》的加成效果,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可不小。
理论上来说玛蒂尔达是《Léon》的女主,是不能报女配奖项的,但这其中有空子可钻,在申报奥斯卡的资料中可以直接把男主定为第一主角,那她这个女主就自动降格为配角了,可不就得加入最佳女配角的竞争了嘛。
而那年的五名最佳女配提名者中,除了《低俗》的乌玛·瑟曼之外,其实也以老演员居多,但其中有两个人的提名稍微有点水,六百万足够挤掉其中一个。
至于获奖,她根本没想过,奈莉并不觉得自己是足以获奖的水准。
没有好作品的时候获奖,那纯粹是找骂。
“这部影片是吕克·贝松在筹备《第五元素》中途突发奇想创作出来的,筹备时间很短,也许他只是刚完成剧本,所以知道的人较少,但我确实从哪里看过这个项目的梗概,对它很感兴趣。”
奈莉这么一说,米勒也知道了她的意思,这明显是还不想放弃,只能无奈地应下来,“好吧,我知道,我会继续关注《Léon》的消息,一打听到就联系你。”
在米勒看来,《Léon》是个相当不靠谱的项目,它的相关信息太少了,而且包括制片公司在内的所有信息都由奈莉这个小姑娘提供,偏偏她还已经记不清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信息的了,如果不是确定奈莉不会说谎,米勒甚至觉得这姑娘是在拿一个子虚乌有的项目耍自己玩呢。
退一步来说,就算项目是真的,她也不认为这是一部值得她们花费过大精力去争取的作品。
她会这么认为,主要问题还出在项目的编剧兼导演吕克·贝松身上。
吕克·贝松出生于1959年,在导演这个行当里算是相当年轻的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年轻,再加上他基本没怎么在商业电影领域证明过自己,所以尽管总有人投资他拍电影,但每个人出的钱都不多,这导致他的导演之路相当飘忽,时而发展顺利,时而又没人搭理。
在这种状况下,一般人都会循环渐进地提升自己,先创造出一些稳赚不赔的作品,博取投资人和制片厂的高度信任,然后再把自己最想拍的、最需要外界支持的、也最离不开大额投资的剧本拿出来,让投资人们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但吕克·贝松显然不是一般人,他曾经在1988年拍出过非常出名的《碧海蓝天》,并成功捧出了一直跟着自己拍戏的老搭档让·雷诺,也正是因为这部影片,他有了和好莱坞几大制片厂谈合作的机会,可这部经典影片只有艺术上的成就,票房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之后吕克·贝松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向商业片导演转型,谁都知道商业片导演的平均报酬要远远高于艺术片导演,哪怕为了自己的钱包着想,这个转型策略都是绝对正确的,何况他本人对真正的商业大制作也很感兴趣,心底里最想拍的项目所需的投资也是个天文数字。
但事与愿违,他试探着转型的《尼基塔》票房只能算一般,也就比《Léon》好上一两成,口碑再好都没用,投资人可不买口碑的账。
本质上就不是个成功的转型。
然而吕克·贝松头铁就铁在,就算上一次失败了也不懂得循序渐进,而是非常快地尝试第二次,而且这次还直接把自己最想
拍的大项目拿出来找投资,不知道是不是害怕自己要是再失败一次,以后真就一点投资都拉不到了。
据米勒所知,贝松正在筹拍的那个项目叫做《第五元素》,是个预算成本相当高的科幻电影,剧本构架写于贝松的少年时期,之后多次修改,最终在90年找到第一笔投资,磕磕绊绊地开始了前期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