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奔袭淮泗
“宗谊,对江南伪命濠州防御使郭廷谓的乞降,你是怎么看的?”
从濠州坐着吊车出城,手持茅旌、仪刀前来献降表的人,却是郭廷谓的长子郭延濬,郭荣收到表章以后就安排这个年近弱冠的小子到别帐去休息,随即召来围城诸军的主要将领,拿郭廷谓的降表让众人传阅了一番,然后直接点名郭炜要他回答问题。
郭炜看了看周围,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袁彦、侍卫亲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和侍卫亲军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光翰,除了留守东京的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韩通、侍卫亲军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和侍卫亲军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柴贵之外,这些侍卫亲军司的将领都在;殿前司的将领则更是从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一直到控鹤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一个都不落;锦衣卫亲军司的副都指挥使潘美和都虞候曹彬也有幸侍立于郭炜身后。
再看看对面,除了权东京留守枢密使王朴、权东京副留守宣徽北院使昝居润和大内都点检三司使张美之外,重要的朝臣和勋贵都在——两个宰相,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范质和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溥,一个枢密使魏仁浦和三司副使王赞,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右武卫大将军李继勋和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右龙武统军赵匡赞以及华州节度使史彦超。这个时候,落水得病的同州节度使白延遇和攻城负重伤的濠州行刺史唐景思却是终于因病因伤而不治。
要是论政策眼光,郭荣其实是应该去问朝臣的;而要是论军事策略,郭荣就应该是先去问过了李重进和张永德。可是现在郭荣偏偏在那些人中间谁都没有问,首先问到的却是郭炜,这其中自然就有深意在了。
不过自从高平之战郭荣自行决断亲征并且获得大胜以后,基本上国策军略都是郭荣自己在独断专行的,众多的朝臣将领们也就是备一下顾问、负责补阙和奉命具体执行而已。
就像之前郭荣要朝臣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两篇策文,那也是考校选人的意思远重于具体问策,因为郭荣自己的主意比谁都要稳,写得最好的王朴的《平边策》也没有成为郭荣的国策基准。
所以郭荣遇事的时候问到了谁,那多半就是要来考校谁,只不过郭荣当着群臣众将的面来考校郭炜,这却还是第一次。
很遗憾的是,郭廷谓请降并请暂缓的这件事,并没有储存在郭炜的数据库中,郭炜也不清楚原先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所以历史经验总结就没法在这里发挥作用了;而且这又是刚刚才发生的事情,郭炜也是根本来不及做功课。
所以一切都只能依靠郭炜的急智了,幸好无论是在前世还是在今生,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的经验郭炜都还是有的,无非就是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获得的信息,然后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罢了,只要本着宁愿多做预案用笨功夫也绝不能做神棍的精神,也就差可应付了。
不过,今后还是要搞一个类似参谋部的机构,凡事都要先做好许多个预案,争取利用能够获取的一切信息,穷尽所有的可能性,这样每到大事发生都能有智珠在握的感觉不是。郭炜在心中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工作目标。
“儿臣以为,郭廷谓此举不外乎真心投顺和缓兵之计两条,而无论针对哪一条,我都可以待之以诚。
若郭廷谓是真心要投顺,则其忧心家人性命不敢遽降也是情有可原的,今日能够以子为质就已经足见其诚意。如此,我若待之以诚,许其向金陵禀告,并暂缓攻城且不强留其子为质,郭廷谓必当感陛下圣德,归附之心更坚。
若郭廷谓此举行的是缓兵之计,则无非是要向金陵求援军,并且为此不惜牺牲亲子,那么他的守城决心可比寿州刘仁瞻,这样急于攻城就更不如野战,那就让郭廷谓去传信请援,我自可暂缓攻城,备兵于外以围城打援,待击垮江南援军之后,郭廷谓自然丧胆,届时其降表或可以弄假成真。
要最终有效地夺取淮南之地,江南的机动兵力都是必须予以消灭的,若是能够以淮水沿线城池为饵,吸引江南不断增派援军,我军则在此一边以逸待劳彻底歼灭江南的机动兵力,一边以胜兵威迫各城池投降,则差可以称用兵善之善者也。
关于争城夺地和歼灭敌有生力量之间的关系,郭炜自己当然是拎得清的,而在这个时候换个合适的表述方式也是能够讲得很清楚的。而对于攻城与野战的难易比较,不管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中观察,众人也都是能够了解到的。随着郭炜的一番话娓娓道来,他明显地感觉得到身旁有几道目光扫过来,而对面几个重臣看向他的眼色又有所改变,其中意味难明。
等到郭炜说完,郭荣只是微微点头:“嗯……那么众卿以为如何呢?”
“虢国公(殿下)所言甚是,濠州孤城不足为意,只要以陛下之虎威扫灭江南的援军,淮南诸城自然就会瓜熟蒂落。”
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众朝臣将领都是纷纷表态。
会商结束之后,郭荣又召来了郭延濬,对其好生宣慰一番之后便放归濠州,让其转告郭廷谓,大周皇帝体会到了他的赤诚和难处,所以容许暂缓攻打濠州,而让濠州的使者顺利通过周军大营去往金陵禀告李璟,待使者归来之后再行献城手续。
“宗谊,对江南伪命濠州防御使郭廷谓的乞降,你是怎么看的?”
从濠州坐着吊车出城,手持茅旌、仪刀前来献降表的人,却是郭廷谓的长子郭延濬,郭荣收到表章以后就安排这个年近弱冠的小子到别帐去休息,随即召来围城诸军的主要将领,拿郭廷谓的降表让众人传阅了一番,然后直接点名郭炜要他回答问题。
郭炜看了看周围,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袁彦、侍卫亲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和侍卫亲军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光翰,除了留守东京的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韩通、侍卫亲军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和侍卫亲军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柴贵之外,这些侍卫亲军司的将领都在;殿前司的将领则更是从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一直到控鹤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一个都不落;锦衣卫亲军司的副都指挥使潘美和都虞候曹彬也有幸侍立于郭炜身后。
再看看对面,除了权东京留守枢密使王朴、权东京副留守宣徽北院使昝居润和大内都点检三司使张美之外,重要的朝臣和勋贵都在——两个宰相,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范质和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溥,一个枢密使魏仁浦和三司副使王赞,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右武卫大将军李继勋和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右龙武统军赵匡赞以及华州节度使史彦超。这个时候,落水得病的同州节度使白延遇和攻城负重伤的濠州行刺史唐景思却是终于因病因伤而不治。
要是论政策眼光,郭荣其实是应该去问朝臣的;而要是论军事策略,郭荣就应该是先去问过了李重进和张永德。可是现在郭荣偏偏在那些人中间谁都没有问,首先问到的却是郭炜,这其中自然就有深意在了。
不过自从高平之战郭荣自行决断亲征并且获得大胜以后,基本上国策军略都是郭荣自己在独断专行的,众多的朝臣将领们也就是备一下顾问、负责补阙和奉命具体执行而已。
就像之前郭荣要朝臣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两篇策文,那也是考校选人的意思远重于具体问策,因为郭荣自己的主意比谁都要稳,写得最好的王朴的《平边策》也没有成为郭荣的国策基准。
所以郭荣遇事的时候问到了谁,那多半就是要来考校谁,只不过郭荣当着群臣众将的面来考校郭炜,这却还是第一次。
很遗憾的是,郭廷谓请降并请暂缓的这件事,并没有储存在郭炜的数据库中,郭炜也不清楚原先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所以历史经验总结就没法在这里发挥作用了;而且这又是刚刚才发生的事情,郭炜也是根本来不及做功课。
所以一切都只能依靠郭炜的急智了,幸好无论是在前世还是在今生,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的经验郭炜都还是有的,无非就是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获得的信息,然后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罢了,只要本着宁愿多做预案用笨功夫也绝不能做神棍的精神,也就差可应付了。
不过,今后还是要搞一个类似参谋部的机构,凡事都要先做好许多个预案,争取利用能够获取的一切信息,穷尽所有的可能性,这样每到大事发生都能有智珠在握的感觉不是。郭炜在心中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工作目标。
“儿臣以为,郭廷谓此举不外乎真心投顺和缓兵之计两条,而无论针对哪一条,我都可以待之以诚。
若郭廷谓是真心要投顺,则其忧心家人性命不敢遽降也是情有可原的,今日能够以子为质就已经足见其诚意。如此,我若待之以诚,许其向金陵禀告,并暂缓攻城且不强留其子为质,郭廷谓必当感陛下圣德,归附之心更坚。
若郭廷谓此举行的是缓兵之计,则无非是要向金陵求援军,并且为此不惜牺牲亲子,那么他的守城决心可比寿州刘仁瞻,这样急于攻城就更不如野战,那就让郭廷谓去传信请援,我自可暂缓攻城,备兵于外以围城打援,待击垮江南援军之后,郭廷谓自然丧胆,届时其降表或可以弄假成真。
要最终有效地夺取淮南之地,江南的机动兵力都是必须予以消灭的,若是能够以淮水沿线城池为饵,吸引江南不断增派援军,我军则在此一边以逸待劳彻底歼灭江南的机动兵力,一边以胜兵威迫各城池投降,则差可以称用兵善之善者也。
关于争城夺地和歼灭敌有生力量之间的关系,郭炜自己当然是拎得清的,而在这个时候换个合适的表述方式也是能够讲得很清楚的。而对于攻城与野战的难易比较,不管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中观察,众人也都是能够了解到的。随着郭炜的一番话娓娓道来,他明显地感觉得到身旁有几道目光扫过来,而对面几个重臣看向他的眼色又有所改变,其中意味难明。
等到郭炜说完,郭荣只是微微点头:“嗯……那么众卿以为如何呢?”
“虢国公(殿下)所言甚是,濠州孤城不足为意,只要以陛下之虎威扫灭江南的援军,淮南诸城自然就会瓜熟蒂落。”
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众朝臣将领都是纷纷表态。
会商结束之后,郭荣又召来了郭延濬,对其好生宣慰一番之后便放归濠州,让其转告郭廷谓,大周皇帝体会到了他的赤诚和难处,所以容许暂缓攻打濠州,而让濠州的使者顺利通过周军大营去往金陵禀告李璟,待使者归来之后再行献城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