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的安排,可谓是煞费了苦心,大儿子去了黄河上游的小县,二儿子去了长江上游的穷县。

    渭源县户数多,人口也多,但是黄河没有直通出海的商路。

    秭归县户数少,但是,货船可以直下长江口。不过,西陵峡异常之险峻,水流湍急,很容易翻船。

    客观的说,就两个县的自然条件而言,李中易还真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可怜天下父母心,难为死李中易了!

    虽然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真正做得到一碗水端平的父母,又有几人?

    李中易心里很清楚,儿子们之间的反目成仇,往往是当爹的长期处事不公造成的。

    从本心而言,李中易既想把皇位传给最适合的儿子,又不希望兄弟相残。没办法,他要的太多了,只得夹缝里求生存了。

    战船一路西行,到了洛阳境内,就只能弃船登陆了。

    没办法,黄河与长江不同。长江几乎可以做到全流域通航,三峡险归险,还是可以勉强通船的。

    黄河就不中了,黄河的上游和中下游,是无法直接通航的。

    而且,黄河的冬季全面封冻住了,长达五个月之久。

    李继易乘马车往西走,一路上都可以见到,皮肤黝黑的工奴们,挥汗如土的加宽加固官道。

    如今的帝国,主要是利用南洋和高丽国那边抓来的几十万工奴,修筑加固南北和东西的几条主要官道。

    据李继易所知,东西走向的主官道,主要是从兰州到开封一线。

    李中易解释过其中的战略意义。只要是主官道修好了,一旦西北有变,朝廷新军可以迅速的西调至洛阳,然后乘坐马车,在宽阔的官道,以一天疾驰两百余里的速度,赶赴兰州。

    西北的马多,帝国军方在官道沿途都设了马站。马站和驿站类似,每匹马都只是跑一段路而已,就换了马接着跑。

    真要是军情紧急的时候,一天急行军三百里,也绝对不是做梦。只是,要跑死一批马而已。

    问题是,现在的帝国,真的不缺马了。往少里说,几百万匹放养的马群,肯定只会多,不可能少。

    帝国的马政,完全没有官办的,全部都是从草原的各部落那里花钱购买的。

    李中易深知官办企业之弊端。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所有的官办马场,无一例外,全都是严重亏损之后,还无马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