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语的发言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代表的澳洲军方,军队高官的发言向来要比政府部门的高官发言更有力,也更有说服力。原本人心浮动的港岛,在何语的发言过后,开始稳定了不少。

    市面上不在是讨论多尔衮会不会打到两广对自己会有什么印象,而是在讨论澳洲会不会出兵,虽然何语的发言已经说明了澳洲的态度,但并不能代表他们会出兵。

    出兵和发言向来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澳洲人表示关注,只能说明他们对此表示不满,不希望满清南下,至于他们出兵不出兵,那就要看满清是否有那么足够大的利益堵住他们。

    多尔衮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澳洲递交的抗议书,反对他在这一地区制造战争,影响地区和平,并且首次谴责他们的暴行。

    这让多尔衮非常不满,原本那个发言就带有挑衅的意思,现在居然还对满清的军事行动指手画脚,即使多尔衮不说,其他人也会对此表示不满。

    如果不是他们距离远,递交的信件是通过满清自己的内部人员递交过去的话,估计送信的澳洲大使早就要被杀了。

    满清一统江南已经趋势,澳洲一个化外之邦既然敢于干涉上国之事,这不是早死吗。

    心里虽然不爽,但多尔衮绝不会对澳洲人这么说,与澳洲人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他还是知道的,澳洲老能在短短数年的时间扶持起两广,就充分的说明他们的能力不一般。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就是澳洲人自称前宋遗民,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澳洲是否有重返之心很难说啊,毕竟澳洲表现出来的实力非同一般,真的要重返还真的很难说。

    一旦真的决定重返了,那么对于大清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对大明也不会是什么好事,至少他们不会把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

    多尔衮的心里这么想。只是澳洲政府对于他这种想法却是一点也没有重返之心,接管整个中原,接管半壁江山就非常不错了,还要管理整个大明那△+style_txt;绝对会把澳洲政府拖垮。

    不想政府破产,最后沦落到亡国的下场,澳洲政府就不能接管大明,只能是慢慢引导其改革,通过时间来让其恢复元气。

    没有一定的时间,大明是很难恢复元气的。所以在澳洲的设定里,帮助沈犹龙统一江南就是最大的帮助,,至于北伐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澳洲不想参与进去,同时澳洲也不能陷入太深了。

    猜测归猜测,这一次多尔衮的军队却是没有做任何停留,直接行军。似乎就算要和澳洲人对着干一场也不惜要打两广,这样的做虽然风险很大。但至少像那些反对他的人表明了态度,他多尔衮还没有老。

    对于何语的话没哟任何的顾忌,多尔衮是不可能的,只是他在赌到澳洲人的底线,这条底线一旦触碰过了也就是双方开战的时候,他知道只要还没打两广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何语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何语必须保证在今年内两广不受到任何的打击,即便是军事上的威慑也不行。

    原本南方有豪格就比较难以应付了,在来几十万人,这对澳洲的压力会非常大,就算是一年后参战。也有可能让澳洲无法承受。

    几十万人对几万人的部队,打的就不是对称的战争,澳洲能出兵多少,最多一万人的远征军就是打到顶了,在多就有可能让澳洲的经济陷入到崩溃之中,澳洲还没有到了非要把自己至于死地的境界。

    说真的对于大明的救援行动,有很大一份人是不赞成的,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大明越是付出的多,对澳洲就是越是一个负担,不想这种负担太大最后影响自己一手建立的家园,所以对大明的资助也是有限度的并非无限制的帮助。

    何语眼见自己的话不能让多尔衮放慢脚步,反而让他加快了行军步伐,他也不能歇着,虽说不能出兵正面对抗,但是做出一种姿态来还是有必要的,他命令驻港的部队开始了频繁的训练,同时海军舰船进出港口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为了混淆视听,他让海军每天都出去溜几圈,并且开炮射击。

    越是做出这种备战的姿态,越是让多尔衮感觉到不安毕竟澳洲军队战斗力可是出了名的,不说别的,就说韶关一战,主要依靠的就是澳洲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