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五千匹马(2/3)
袁绍对曹艹信任有加,根本不听规劝,无奈之下,袁绍帐下谋士只能是一阵长吁短叹。
而另一方面,袁术自从得到孙策质押的玉玺之后,便整天思索着怎么当皇帝,对于征战之事,也没有了想法。孙策从江东败归之后,袁术非但没有责罚孙策损兵折将,还特意派人前去安抚,说什么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并劝孙策再次去攻取庐江。扬言孙策能攻下庐江,便让孙策做庐江太守。
正在失意之时的孙策同意了袁术的提议,带着雷薄和一万兵马,以及自己的旧部,前去攻取庐江。
临行时,周瑜苦劝孙策,让孙策最好不要去攻庐江,说袁术反复无常,可能会说话不算话。孙策不听,结果,在攻击庐江时,太守陆康的声名太大,许多壮丁都自发组织起来,与陆康一起保卫庐江城,孙策虽然骁勇,却不能在短时间攻克。
结果连攻了数月,都不能将其攻下,但又不甘心,只能在庐江与陆康这样干耗着。
袁术、袁绍方面的消息不断的传了过来,张彦见双方都没有对他有征战之意,这才安心下来。
但是,一封来自关中的密信,却再次让张彦平静的心湖起了一丝涟漪。
这封密信没有落款,也不知道是谁发过来的。这封密信,是斥候在死去的徐州斥候身上发现的。这封密信记载了长安城内的详细事情,信中说李傕经常在自己家设酒宴请郭汜,有时留郭汜在自己家住宿。
郭汜的妻子害怕李傕送婢妾给郭汜而夺己之爱,就想挑拨他们的关系。
一次李傕送酒菜给郭汜,郭汜妻子把菜中的豆豉说成是毒药,郭汜食用前郭妻把豆豉挑出来给郭汜看,并说了李傕很多坏话,使郭汜起了疑心。过几天李傕再宴请郭汜,把郭汜灌得大醉,郭汜怀疑李傕想毒害他,赶紧喝粪汁催吐解酒。
信中还说,李傕、郭汜二人如此下去,最终肯定会决裂,到那时,便是兵戎相见的时刻了。
届时,便是天子乘乱东归之时,希望张彦能够早做好准备,随时接应。
看完这封密信后,虽然没有署名,而且字迹也故意写的很潦草,估计是担心被人发现,被人认出来。而且信中所提及的事情,对李傕、郭汜的事情又非常的了解,想必肯定是李傕、郭汜亲近之人,至于是谁,张彦却想不出来。
但张彦可以猜测到,写这封信的人,一定不是当今的天子,更不是董承,但这个人,不仅对李傕、郭汜的事情了如指掌,更对天子给他诏书的事情也知之甚详。不然的话,为什么这封信,会出现在他派出去的斥候身上,而不是别人的斥候?
斥候死了,密信却还依旧保留着,根据发现此信的斥候提及,还是在接头的地点发现的,这就证明此人非但知道徐州斥候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想通过这个死去的斥候来给张彦警示。
根据张彦的推断,这个斥候,很可能是这个送密信的人所杀。
根据斥候回忆,当时的接头地点,没有打斗的痕迹,只是在死者的背后发现了伤口,可以说,是凶手从背后刺进去的。而且,现场也有两个人的足迹,这也就是说,送密信的人至少是认识斥候的,否则的话,也不会背后捅刀子。然后,送信的人为了灭口,又把斥候杀了,也就是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
至于杀人凶手的送信人,和写信的人,是不是一个人,就不能猜测了。
但是,张彦做梦都没有想打,谁会在长安城里暗中帮助自己?而且这个人,似乎隐藏的也够深得。。
既能得到李傕、郭汜的信任,又能得到当今天子的信任,这个人,究竟是谁?
张彦猜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因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既然有人给自己送出这么重要的消息,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就可以见到这个人的。
而另一方面,袁术自从得到孙策质押的玉玺之后,便整天思索着怎么当皇帝,对于征战之事,也没有了想法。孙策从江东败归之后,袁术非但没有责罚孙策损兵折将,还特意派人前去安抚,说什么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并劝孙策再次去攻取庐江。扬言孙策能攻下庐江,便让孙策做庐江太守。
正在失意之时的孙策同意了袁术的提议,带着雷薄和一万兵马,以及自己的旧部,前去攻取庐江。
临行时,周瑜苦劝孙策,让孙策最好不要去攻庐江,说袁术反复无常,可能会说话不算话。孙策不听,结果,在攻击庐江时,太守陆康的声名太大,许多壮丁都自发组织起来,与陆康一起保卫庐江城,孙策虽然骁勇,却不能在短时间攻克。
结果连攻了数月,都不能将其攻下,但又不甘心,只能在庐江与陆康这样干耗着。
袁术、袁绍方面的消息不断的传了过来,张彦见双方都没有对他有征战之意,这才安心下来。
但是,一封来自关中的密信,却再次让张彦平静的心湖起了一丝涟漪。
这封密信没有落款,也不知道是谁发过来的。这封密信,是斥候在死去的徐州斥候身上发现的。这封密信记载了长安城内的详细事情,信中说李傕经常在自己家设酒宴请郭汜,有时留郭汜在自己家住宿。
郭汜的妻子害怕李傕送婢妾给郭汜而夺己之爱,就想挑拨他们的关系。
一次李傕送酒菜给郭汜,郭汜妻子把菜中的豆豉说成是毒药,郭汜食用前郭妻把豆豉挑出来给郭汜看,并说了李傕很多坏话,使郭汜起了疑心。过几天李傕再宴请郭汜,把郭汜灌得大醉,郭汜怀疑李傕想毒害他,赶紧喝粪汁催吐解酒。
信中还说,李傕、郭汜二人如此下去,最终肯定会决裂,到那时,便是兵戎相见的时刻了。
届时,便是天子乘乱东归之时,希望张彦能够早做好准备,随时接应。
看完这封密信后,虽然没有署名,而且字迹也故意写的很潦草,估计是担心被人发现,被人认出来。而且信中所提及的事情,对李傕、郭汜的事情又非常的了解,想必肯定是李傕、郭汜亲近之人,至于是谁,张彦却想不出来。
但张彦可以猜测到,写这封信的人,一定不是当今的天子,更不是董承,但这个人,不仅对李傕、郭汜的事情了如指掌,更对天子给他诏书的事情也知之甚详。不然的话,为什么这封信,会出现在他派出去的斥候身上,而不是别人的斥候?
斥候死了,密信却还依旧保留着,根据发现此信的斥候提及,还是在接头的地点发现的,这就证明此人非但知道徐州斥候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想通过这个死去的斥候来给张彦警示。
根据张彦的推断,这个斥候,很可能是这个送密信的人所杀。
根据斥候回忆,当时的接头地点,没有打斗的痕迹,只是在死者的背后发现了伤口,可以说,是凶手从背后刺进去的。而且,现场也有两个人的足迹,这也就是说,送密信的人至少是认识斥候的,否则的话,也不会背后捅刀子。然后,送信的人为了灭口,又把斥候杀了,也就是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
至于杀人凶手的送信人,和写信的人,是不是一个人,就不能猜测了。
但是,张彦做梦都没有想打,谁会在长安城里暗中帮助自己?而且这个人,似乎隐藏的也够深得。。
既能得到李傕、郭汜的信任,又能得到当今天子的信任,这个人,究竟是谁?
张彦猜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因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既然有人给自己送出这么重要的消息,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就可以见到这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