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从我院里离开后的事情我没再多做过问,只是几天后乌拉那拉氏召见府中女眷闲聊时突然对伊氏发难,说伊氏服饰逾矩,又严厉斥责她平常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勒令她闭门思过,无允不得出院半步。
从乌拉那拉氏对伊氏一反常态的举动可以看出,这件事必然是胤禛授意的,想来伊氏派出去送信的人此时应该已经落在了胤禛手中,而伊氏院子里的其他人也都在乌拉那拉氏召见时悄无声息地被全数羁押。
重刑之下,伊氏的贴身内侍招认是他指使府中做杂役的同乡找到簪儿给我下毒,当时那人也不肯,可是在他许诺各种好处后,就应了人为财死这话,那杂役不惜冒险找到簪儿办了这要命的差事。只是这杂役的结果不提也知道,伊氏又如何会留他一条命。
我被下毒这件事终于就这样在绕了一大圈后有了结果,但表面上只是以伊氏因妒生恨做的定义。可是据小顺子说,这件事被乌拉那拉氏亲自带着所有实据进宫呈报到康熙帝和德妃面前时,其中言辞所指却并非如此简单潦草。
康熙和德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以我的身份和这个孩子的分量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也已经达到了我最初的目的,甚至更好。
康熙帝从太子胤礽被废后就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几个优秀的儿子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他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而胤禵在他面前一直是这样一个值得培养的好人选。而我最初所求的不过就是通过这件事让康熙看到真正的胤禵,看到八爷党暗中的谋算,让他开始怀疑胤禵正在被胤禩利用成为傀儡,让他感觉到胤禵并不是看上去那么乖巧……总之不管如何看待这件事,只要能让他在做出立储决定时有些许犹豫,生出对胤禵的德行再观察一段时间的想法,让他顺着原本应有的历史派胤禵出兵西藏,让该发生的一切按原来的剧本顺势发展即可,仅仅只是如此就行了。
或许用如此大的代价换取这样微小到不确定的影响看起来是件非常愚蠢和极其不划算的事,然而在我认识是值得的,这是利用蝴蝶效应的法则扭转我的到来所引起的蝴蝶效应,然后将不受控制的历史重新回归我可掌握的正途之上。
这件事上没有谁输谁赢,虽然就此拔除了府中那些蛰伏的隐患,也让一切变得明朗可控起来。可是我亲手谋划杀害了自己的孩子,我丢掉了我的初心,上天也剥夺了我生育的能力。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
十二月,胤禵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十分隆重、规模宏大的送行仪式,授予大将军印信,并特许使用王所用的旗帜。从满清立国开始,所有的皇子,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不同的等级,以亲王最高,贝子最低。而此时在诸皇子中年岁较小的胤禵,其爵位仅是一个最低的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准,无疑是康熙向众人宣布,尚是贝子的胤禵已经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将来真要立为太子,可不必一级级地晋升爵位,一切都顺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这一连串动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领悟。胤禵以及暗中拥戴允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数,喜不自禁。胤禵带着一个辉煌的梦想出征了。
康熙的举动再联系一年前他立遗诏时对群臣的暗示,无疑是做了更加明确的暗示。这让所有支持八爷党的群臣们精神为之一振。他们弹冠相庆,认为这是康熙打算立胤禵为储君的前兆。毕竟满族是以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对战功极为推崇,如果此时哪位皇子能挂帅出征,无疑是一次建立功业的绝好机会,从而可以借此树起服众压雄的威望。在这种无人可及的威望中,继承大统,荣登皇位,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肩负国家重任与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子,能幸运地落在了时年三十岁的皇十四子胤禵的肩上,就是对他的看重与肯定。
在康熙这种近乎于宣布储君人选的决定下,胤禛沉默着,支持胤禛的朝臣们沉默着,他们在等待,等待胤禵离京后远离朝堂的政治真空期。
就在朝堂上有人欢喜有人愁时,雍亲王府的内宅有了前所未有的宁和局面。伊氏以病重为名独自被圈禁在自己院子里,老氏因为牵涉谋害之事也被勒令在自己院里礼佛修心。年氏也时常借着身子不适低调处事。
乌拉那拉氏很清楚眼下内患虽无,但外忧不断,这个时候不能让胤禛为内宅的事有丝毫分心,所以一直竭力维护着内宅的宁和,与我和钱氏也一如既往地亲近,对弘历和弘昼两个孩子也甚是和善。
在胤禵出兵的那天开始,压在我心底的恐慌和所有不确定就已经散去。因为很清楚的知道,胤禵从出征的这一刻起,就离皇位这个词无缘了。
当那些人在为储君人选已定而松一口气的时候,朝堂就会进入开始前所未有的平静期,那些针对胤禛的阴谋诡计都会开始暂时放下锋利的矛头,然后开始等待事成定居。可是这些人或许不明白,这种想当然的平静背后往往意味着懈怠与放松警惕。这对胤禛来说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最好时期,最后的三年足够让他拥有更多的支持者和强大的实力。
就算胤禵意识到朝中局势不对又能如何,在他与西藏外地奋战之时的时候,年羹尧已然被任命为四川总督,随后又被任命为为定西将军。只要朝中出现任何异动,这支原本作为协助胤禵驱逐占领拉萨的准噶尔军队的大军随时可能成为拦截甚至狙杀胤禵的利刃。
正如我对伊氏说的最后那句话——世事无常,莫要以为胜券在握就能万无一失。(。)
从乌拉那拉氏对伊氏一反常态的举动可以看出,这件事必然是胤禛授意的,想来伊氏派出去送信的人此时应该已经落在了胤禛手中,而伊氏院子里的其他人也都在乌拉那拉氏召见时悄无声息地被全数羁押。
重刑之下,伊氏的贴身内侍招认是他指使府中做杂役的同乡找到簪儿给我下毒,当时那人也不肯,可是在他许诺各种好处后,就应了人为财死这话,那杂役不惜冒险找到簪儿办了这要命的差事。只是这杂役的结果不提也知道,伊氏又如何会留他一条命。
我被下毒这件事终于就这样在绕了一大圈后有了结果,但表面上只是以伊氏因妒生恨做的定义。可是据小顺子说,这件事被乌拉那拉氏亲自带着所有实据进宫呈报到康熙帝和德妃面前时,其中言辞所指却并非如此简单潦草。
康熙和德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以我的身份和这个孩子的分量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也已经达到了我最初的目的,甚至更好。
康熙帝从太子胤礽被废后就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几个优秀的儿子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他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而胤禵在他面前一直是这样一个值得培养的好人选。而我最初所求的不过就是通过这件事让康熙看到真正的胤禵,看到八爷党暗中的谋算,让他开始怀疑胤禵正在被胤禩利用成为傀儡,让他感觉到胤禵并不是看上去那么乖巧……总之不管如何看待这件事,只要能让他在做出立储决定时有些许犹豫,生出对胤禵的德行再观察一段时间的想法,让他顺着原本应有的历史派胤禵出兵西藏,让该发生的一切按原来的剧本顺势发展即可,仅仅只是如此就行了。
或许用如此大的代价换取这样微小到不确定的影响看起来是件非常愚蠢和极其不划算的事,然而在我认识是值得的,这是利用蝴蝶效应的法则扭转我的到来所引起的蝴蝶效应,然后将不受控制的历史重新回归我可掌握的正途之上。
这件事上没有谁输谁赢,虽然就此拔除了府中那些蛰伏的隐患,也让一切变得明朗可控起来。可是我亲手谋划杀害了自己的孩子,我丢掉了我的初心,上天也剥夺了我生育的能力。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
十二月,胤禵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十分隆重、规模宏大的送行仪式,授予大将军印信,并特许使用王所用的旗帜。从满清立国开始,所有的皇子,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不同的等级,以亲王最高,贝子最低。而此时在诸皇子中年岁较小的胤禵,其爵位仅是一个最低的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准,无疑是康熙向众人宣布,尚是贝子的胤禵已经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将来真要立为太子,可不必一级级地晋升爵位,一切都顺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这一连串动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领悟。胤禵以及暗中拥戴允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数,喜不自禁。胤禵带着一个辉煌的梦想出征了。
康熙的举动再联系一年前他立遗诏时对群臣的暗示,无疑是做了更加明确的暗示。这让所有支持八爷党的群臣们精神为之一振。他们弹冠相庆,认为这是康熙打算立胤禵为储君的前兆。毕竟满族是以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对战功极为推崇,如果此时哪位皇子能挂帅出征,无疑是一次建立功业的绝好机会,从而可以借此树起服众压雄的威望。在这种无人可及的威望中,继承大统,荣登皇位,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肩负国家重任与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子,能幸运地落在了时年三十岁的皇十四子胤禵的肩上,就是对他的看重与肯定。
在康熙这种近乎于宣布储君人选的决定下,胤禛沉默着,支持胤禛的朝臣们沉默着,他们在等待,等待胤禵离京后远离朝堂的政治真空期。
就在朝堂上有人欢喜有人愁时,雍亲王府的内宅有了前所未有的宁和局面。伊氏以病重为名独自被圈禁在自己院子里,老氏因为牵涉谋害之事也被勒令在自己院里礼佛修心。年氏也时常借着身子不适低调处事。
乌拉那拉氏很清楚眼下内患虽无,但外忧不断,这个时候不能让胤禛为内宅的事有丝毫分心,所以一直竭力维护着内宅的宁和,与我和钱氏也一如既往地亲近,对弘历和弘昼两个孩子也甚是和善。
在胤禵出兵的那天开始,压在我心底的恐慌和所有不确定就已经散去。因为很清楚的知道,胤禵从出征的这一刻起,就离皇位这个词无缘了。
当那些人在为储君人选已定而松一口气的时候,朝堂就会进入开始前所未有的平静期,那些针对胤禛的阴谋诡计都会开始暂时放下锋利的矛头,然后开始等待事成定居。可是这些人或许不明白,这种想当然的平静背后往往意味着懈怠与放松警惕。这对胤禛来说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最好时期,最后的三年足够让他拥有更多的支持者和强大的实力。
就算胤禵意识到朝中局势不对又能如何,在他与西藏外地奋战之时的时候,年羹尧已然被任命为四川总督,随后又被任命为为定西将军。只要朝中出现任何异动,这支原本作为协助胤禵驱逐占领拉萨的准噶尔军队的大军随时可能成为拦截甚至狙杀胤禵的利刃。
正如我对伊氏说的最后那句话——世事无常,莫要以为胜券在握就能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