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时候要中进士,文采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要想获得好的名次,文采就必不可少了。如果文里出现几个让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名次就能上升不少,不是小事。
进士和进士不一样,最前面的几位,再是不怎么样,当到五品以上的高官,甚至职到待制以上的侍从,都不是难事。稍后的一甲进士,只要不出大错,十年之内到知州几乎也是跑不了的,进入朝堂任要职都有机会。再后面可就难说了,到了最后一两等,踏入仕途的时候不过是选人,虽然比一般选人升京官容易,但没有大的机遇,一辈子也难有出息。
徐平自己是一等进士,越来越体会到了这一点。不说别人,当年他在中牟种地的时候郭谘就是中牟主簿,相当于其他路的大县知县。后来徐平做到盐铁副使了,郭谘还是大县知县。当中当然有其他因素,但进士科甲不同的影响还是起了重要作用。
落第的盼着只要中个进士就好了,中了进士的又想着名次靠前一点才好,实在是事实就是如此,名次对日后的仕途影响太大。不说别的,一等进士地方一任之后就可以任馆职,不用大臣推荐,其他甲第哪有这个待遇?像欧阳修这些人,不是机缘巧合,初授官就到洛阳任职,碰到大人物赏识,哪有馆职给他们做。
洛阳到底是西京,在那里坐镇的一般都是朝中重臣,前面三任钱惟演、王曙和王曾几人,哪个不是带着使相。只要得他们青眼,一句话就前途无量。
如果像徐平这样,一脚踢到川峡岭南去,碰到武臣知州,再是文采斐然,也没有人荐举你,只能苦熬。能不能熬出头来,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这个时候习惯高第取寒门,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高第的进士才是皇帝的自己人,一路升迁不用看大臣脸色。没有人荐举,那就从制度上保证他们的升迁速度。
李觏在徐平这里也有些日子了,看多了这些官场里的门道,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得了徐平吩咐,匆匆忙忙地回自己房间收拾,带着几篇自己作的得意文章,好遇人请教。
...
进士和进士不一样,最前面的几位,再是不怎么样,当到五品以上的高官,甚至职到待制以上的侍从,都不是难事。稍后的一甲进士,只要不出大错,十年之内到知州几乎也是跑不了的,进入朝堂任要职都有机会。再后面可就难说了,到了最后一两等,踏入仕途的时候不过是选人,虽然比一般选人升京官容易,但没有大的机遇,一辈子也难有出息。
徐平自己是一等进士,越来越体会到了这一点。不说别人,当年他在中牟种地的时候郭谘就是中牟主簿,相当于其他路的大县知县。后来徐平做到盐铁副使了,郭谘还是大县知县。当中当然有其他因素,但进士科甲不同的影响还是起了重要作用。
落第的盼着只要中个进士就好了,中了进士的又想着名次靠前一点才好,实在是事实就是如此,名次对日后的仕途影响太大。不说别的,一等进士地方一任之后就可以任馆职,不用大臣推荐,其他甲第哪有这个待遇?像欧阳修这些人,不是机缘巧合,初授官就到洛阳任职,碰到大人物赏识,哪有馆职给他们做。
洛阳到底是西京,在那里坐镇的一般都是朝中重臣,前面三任钱惟演、王曙和王曾几人,哪个不是带着使相。只要得他们青眼,一句话就前途无量。
如果像徐平这样,一脚踢到川峡岭南去,碰到武臣知州,再是文采斐然,也没有人荐举你,只能苦熬。能不能熬出头来,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这个时候习惯高第取寒门,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高第的进士才是皇帝的自己人,一路升迁不用看大臣脸色。没有人荐举,那就从制度上保证他们的升迁速度。
李觏在徐平这里也有些日子了,看多了这些官场里的门道,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得了徐平吩咐,匆匆忙忙地回自己房间收拾,带着几篇自己作的得意文章,好遇人请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