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挤上前来,拱手道:“宰相言,民之教化为天下之德,何以教化之?”
徐平道:“朝廷立制度,谨行之,此之为教也。民有欲,从之;民有惑,解之;民有难,助之;民有上进之心,使之学。此数者,为育也。有治家足以垂范者,表彰之,此之为劝也。且教且育,兼以劝之,感于民心。民以朝廷之制治修其身,治其家,此为教化也。”
政权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对民的教化,其实就是怎么养孩子。徐平所说的是自己前世习惯的家庭教育,换到天下来,就是政权对民众的治理。从民欲当然不是百姓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那叫溺爱,而是合理的欲望给予满足。
要做事情,先问问百姓想不想要,如果都说不想要,那就算了。真对众人有好处,但是老百姓不想要怎么办?官府自己去办就好了。比如修路,老百姓不想修,那就官府自己去修,谁想走谁交钱。不然路修好了,有人天天走,有人一辈子不走,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觉得不公平。政权一切是以得万民之心第一,让百姓得实利是处于第二位的。
欧阳修退回,觉得徐平说得有道理,又总感觉哪里不对。
司马光走上前来,拱道:“敢问宰相,纲常不立,人伦何依?何以教化万民?”
徐平道:“朝廷制度为纲,施政为常,此为天下纲常也。百姓心向之,自有人伦。”
周围的人吃了一惊,没想到徐平会真地这样大破大立,连以前的人伦也全部放弃,一切都从头再来。徐平前世很多人都要求政治从这里走开,从那里走开,实际上政治在社会中无所不在,是走不开的。伦理是政治在社会中的表现,不可能不受政治影响,对此感到反感的,大多是想坚持传统,或者从别的地方学来一套。像徐平前世要收房产税,是按照家庭收还是按人收,就直接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家庭伦理,你避也避不开。
司马光一下子急得脸都红了起来:“宰相此言,置三纲五常于何地!此祖宗之法,成之以礼,传于后世,以治万民也!以朝廷为纲常,何以使万民慕教化!”
徐平心中叹了口气,这一步还是避不过去。
对文明记录的史最先是道儒分途。道家舍弃现实社会,留灵魂在那个精神世界里,把那个世界当现实,把现实世界当虚幻。儒学则依然记录现实世界,来表现那个精神世界。
儒学成为儒家,是在战国时期。天下面临大变谁都看得出来,儒学只记录的方法已经难以为继。分出墨家以神鬼代替那个精神世界,放弃天下一家,大家无争。然后分出孟轲和荀卿两家,一主人性为善,一主人性为恶,各成一套治理办法。荀卿一家后来又发展成了法家,人性既然为恶,政权自然也就不需要遵从人性,一切按政权的办法来好了。
司马光学自荀卿之人性本恶,不过他主张以礼,也就三纲五常之类礼**理来使人弃恶从善。他们所主张的伦理教化,是性情论在政治中的一种反映,影响了整个宋朝。
徐平看着司马光,道:“礼,德之显于民间者也。三纲五常,汉之德显于民也。君实欲以三纲五常行于本朝,是以本朝有汉之德耶?”
司马光愣了一下,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基本概念是有顺序的,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延伸。不过在这个时代,各有各的理解,并依此衍化出来各种各样的理论。司马光等人是主张用这套礼,强推于民间,用礼教化,显示天下之德,这就是后来的礼教。
一边的欧阳修道:“汉之德早失,散于民间,行礼教民以聚之。”
徐平道:“德,道之显于民者也,德本于道。礼,民以德而成人伦,为德之化。是故德生而礼自成,未闻行礼而能成德者。天地分,德化为仁义,散于世间。朝廷行仁义,仁义取信于民,则德生,德生礼成。以三纲五常求礼,是欲朝廷行秦之暴耶?舍其本而逐其末,不知所谓!德本于道,礼本于德,岂可乱其序!乱其次序,非求治,是求乱也!”
“汉以昭昭天命,如大镜悬天,照万民之心,而成其德。此德成礼,是为三纲。天命今已不存,三纲岂可为继。天命何在也?在人心也。韩柳诸公辨性情求人心,欲求汉之天命也。今朝廷之政,施于天下,得万民欢心,则如日月之升也。日月当空,洞烛万民,民心向日月,自成朝廷之德。德生礼成,天下大治,自成当世之礼!”
道德仁义礼,这一套说白了,就是不只是满足天下百姓的物质欲望,还要满足天下百姓的精神欲望。不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比别人好而骄傲,还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豪感,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有了这种精神凝聚力,外来文明,包括宗教,都将对天下之民无处下手。谈起信仰、文化之类,外来文明都会被这个文明看笑话。
政治制度,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可以包容进这一套政治原则当中,这本就是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精神政治原则。议会制、总统制、两党三党制,对于这样一套原则都是无所谓的,不过是换一套办法,选这么一批人来,扮演政权治理天下。对于世俗政治来说,这套很玄乎,因为本来就是带有神话色彩对抗宗教文明的。
正是因为在精神世界自成天地,世上没有当然之理,没有绝对正义,一切都从属于这个天地之下。人们认为一件事情当然得这样做,是从这个精神世界衍生出去的。
徐平道:“朝廷立制度,谨行之,此之为教也。民有欲,从之;民有惑,解之;民有难,助之;民有上进之心,使之学。此数者,为育也。有治家足以垂范者,表彰之,此之为劝也。且教且育,兼以劝之,感于民心。民以朝廷之制治修其身,治其家,此为教化也。”
政权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对民的教化,其实就是怎么养孩子。徐平所说的是自己前世习惯的家庭教育,换到天下来,就是政权对民众的治理。从民欲当然不是百姓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那叫溺爱,而是合理的欲望给予满足。
要做事情,先问问百姓想不想要,如果都说不想要,那就算了。真对众人有好处,但是老百姓不想要怎么办?官府自己去办就好了。比如修路,老百姓不想修,那就官府自己去修,谁想走谁交钱。不然路修好了,有人天天走,有人一辈子不走,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觉得不公平。政权一切是以得万民之心第一,让百姓得实利是处于第二位的。
欧阳修退回,觉得徐平说得有道理,又总感觉哪里不对。
司马光走上前来,拱道:“敢问宰相,纲常不立,人伦何依?何以教化万民?”
徐平道:“朝廷制度为纲,施政为常,此为天下纲常也。百姓心向之,自有人伦。”
周围的人吃了一惊,没想到徐平会真地这样大破大立,连以前的人伦也全部放弃,一切都从头再来。徐平前世很多人都要求政治从这里走开,从那里走开,实际上政治在社会中无所不在,是走不开的。伦理是政治在社会中的表现,不可能不受政治影响,对此感到反感的,大多是想坚持传统,或者从别的地方学来一套。像徐平前世要收房产税,是按照家庭收还是按人收,就直接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家庭伦理,你避也避不开。
司马光一下子急得脸都红了起来:“宰相此言,置三纲五常于何地!此祖宗之法,成之以礼,传于后世,以治万民也!以朝廷为纲常,何以使万民慕教化!”
徐平心中叹了口气,这一步还是避不过去。
对文明记录的史最先是道儒分途。道家舍弃现实社会,留灵魂在那个精神世界里,把那个世界当现实,把现实世界当虚幻。儒学则依然记录现实世界,来表现那个精神世界。
儒学成为儒家,是在战国时期。天下面临大变谁都看得出来,儒学只记录的方法已经难以为继。分出墨家以神鬼代替那个精神世界,放弃天下一家,大家无争。然后分出孟轲和荀卿两家,一主人性为善,一主人性为恶,各成一套治理办法。荀卿一家后来又发展成了法家,人性既然为恶,政权自然也就不需要遵从人性,一切按政权的办法来好了。
司马光学自荀卿之人性本恶,不过他主张以礼,也就三纲五常之类礼**理来使人弃恶从善。他们所主张的伦理教化,是性情论在政治中的一种反映,影响了整个宋朝。
徐平看着司马光,道:“礼,德之显于民间者也。三纲五常,汉之德显于民也。君实欲以三纲五常行于本朝,是以本朝有汉之德耶?”
司马光愣了一下,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基本概念是有顺序的,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延伸。不过在这个时代,各有各的理解,并依此衍化出来各种各样的理论。司马光等人是主张用这套礼,强推于民间,用礼教化,显示天下之德,这就是后来的礼教。
一边的欧阳修道:“汉之德早失,散于民间,行礼教民以聚之。”
徐平道:“德,道之显于民者也,德本于道。礼,民以德而成人伦,为德之化。是故德生而礼自成,未闻行礼而能成德者。天地分,德化为仁义,散于世间。朝廷行仁义,仁义取信于民,则德生,德生礼成。以三纲五常求礼,是欲朝廷行秦之暴耶?舍其本而逐其末,不知所谓!德本于道,礼本于德,岂可乱其序!乱其次序,非求治,是求乱也!”
“汉以昭昭天命,如大镜悬天,照万民之心,而成其德。此德成礼,是为三纲。天命今已不存,三纲岂可为继。天命何在也?在人心也。韩柳诸公辨性情求人心,欲求汉之天命也。今朝廷之政,施于天下,得万民欢心,则如日月之升也。日月当空,洞烛万民,民心向日月,自成朝廷之德。德生礼成,天下大治,自成当世之礼!”
道德仁义礼,这一套说白了,就是不只是满足天下百姓的物质欲望,还要满足天下百姓的精神欲望。不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比别人好而骄傲,还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豪感,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有了这种精神凝聚力,外来文明,包括宗教,都将对天下之民无处下手。谈起信仰、文化之类,外来文明都会被这个文明看笑话。
政治制度,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可以包容进这一套政治原则当中,这本就是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精神政治原则。议会制、总统制、两党三党制,对于这样一套原则都是无所谓的,不过是换一套办法,选这么一批人来,扮演政权治理天下。对于世俗政治来说,这套很玄乎,因为本来就是带有神话色彩对抗宗教文明的。
正是因为在精神世界自成天地,世上没有当然之理,没有绝对正义,一切都从属于这个天地之下。人们认为一件事情当然得这样做,是从这个精神世界衍生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