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即民间传统鬼节。

    民间有七月流火的说法,意思是到了农历七月份,大暑之后,天气开始转凉,阴气地起,整个天地都笼罩着一层阴煞凉薄的气息。

    所以,又有一句俚语在民间流传开来,即“七月留火”。寓意是在农历七月十四的鬼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保留灯火一盏至数盏不定,用以避邪驱鬼,祈福消灾。

    此时,天际尚有余晖,一片晚霞好似火烧云大片的铺展在天际,余晖从天际洒落,穿透这片宛如一幕火的云彩,将这片云彩慢慢熏染,鲜亮云幕中,裹挟着点点并不刺眼的金色光辉,若非今日是让人忌讳莫深的鬼节,这定然是一片落日熔金的大好景象。

    如血残阳尚未西坠入山,鲜红云霞依旧远岫而挂。此时小街上的人家却是门户紧闭,然而紧闭的人家门户之外,却是一片烛火通明,孱弱火苗在微薄冷冽的秋风中轻轻摇曳,将灭未灭。

    此时这座名为红烛镇的小镇大门虚掩,远远望去,一片漠漠巷陌灯火不知疲倦的轻晃慢曳,平添了几缕诡异的气息。

    戍守红烛镇的守卫在这一日,早早离去,躲回家中,只为大门留一线缝隙,方便鬼神出入。

    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且由来依旧,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年鬼节这一天,大门都是紧闭,不过每年鬼节之后,红烛镇便会有人无端暴毙,暴毙原因不一而足,但皆是死相凄惨,目不能冥。

    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遮颜老术士,道出其中蹊跷,才有了这种“开门迎鬼神”的举动。

    自从红烛镇的大门留下一线缝隙后,这个小镇就再无无端惨死之人,所以人们对鬼节留门一事深以为信。

    小镇外,有一片荒坟,是一座不知年代的衣冠冢,由于年代久远,即便是镇里的一些个老人也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知道这座衣冠冢是一片荒凉的坟地。只是每年鬼节之后,会有许多深黄色冥钱随风飘入镇里,纷纷扬扬如被秋风拽曳掉的枯黄树叶,十分瘆人。而后会有一个粗衣烂布少年在镇中到处收集这些如孤魂野鬼飘荡的冥钱,至于为何收集这种不祥钱,外人不敢多嘴去问,更不想招惹邪秽。在这座小镇中生活的人们,都相信一句古话,举头三尺有神明,同样也认为,脚下寸许藏乱鬼。所以人们才对那个粗衣烂布的少年视而不见。

    虽然少年这一举动有些怪异,不过在镇里,却很讨喜。

    家家门户紧闭的暮色里,红烛镇中,依旧有一家门店尚未关门歇业,只是在门前摆放了很多灯火烛蜡,民俗上寓意是“留火”,用以避邪驱鬼。

    这是一家以售卖灯盏烛蜡为营生的小店铺,店铺的主人是一个苍颜白发人衰境的老掌柜,同时,店内还有一个粗布烂衣的少年伙计。

    店铺门户依旧敞开,少年拖着疲惫的身子从搁放着各种灯盏的店铺内走出,看了一眼门前摇曳的灯盏烛火,这些灯盏摆放的极为讲究,秩序井然,而后少年目光远望,似乎是在等待着老掌柜归来。每年鬼节晚夕,这个一年到头都不怎么足不出户的老掌柜都会离开店铺,而后夜半而归。有一次粗布烂衣少年问过老掌柜,老掌柜只是言简意赅的说了一句,祭拜家人。后来的日子里,少年也就再未刨根问底,毕竟在这个人人都会心生敬畏的节日里,少不得祭拜已故家人这一项郑重的事。只是按照风俗,祭拜家人应该放在中午,午间阳气旺盛,鬼物邪秽都是近阴避阳,所以各家各户会点燃一盏“指路阴灯”,牵引自家先祖前来受供纳奉,有了这盏“指路阴灯”,先祖便能摸门觅径的来到家族内受供纳奉,而且还能避免各路孤魂野鬼前来“抢食”。

    不过这个古怪的老掌柜却是与常人反道行之,午间供祖,晚间避鬼,老人似乎并不是这么做的。

    而且在少年的印象当中,这么多年间,老人也并没有供奉先祖这一项事宜。

    少年收回远望的目光,心情沉重,无精打采的回到店铺内。

    这个时候,别人家早已关闭门户,点燃灯盏,然后留火到天亮。

    可是这个身世凄惨的少年,却还要为老掌柜守着店铺,再说了,自己的压胜钱还尚未购买,自己如何祭拜已故父母?

    在祭拜驱鬼一事上,讲究颇多,除了以“指路阴灯”在阳间照出一条遮阳路外,压胜钱也是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