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十三面,三,结劝。
这个地方讲到第二能变的一个功能——恒审思量。恒生思量它对我们的干扰就是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它住在果报,来受用一切的果报。这个自我意识也在我们的造业的过程当中,引导一个所谓的自我来造业。
这段我们做一个总结: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心识的一个主要的过失相,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第七意识的颠倒产生一个自我意识,产生一个所谓的痴、见、慢、爱,以这个自我意识来爱着自我,以自我意识来高举自我。这样子的一个自我意识的活动,使令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虽然造了布施、持戒,乃至于禅定,都是以自我来推动,使令业力都变成有漏业力,就没有所谓解脱的功德了,这些业都被自我意识染污了,所以“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是这个意思。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次第,天台宗刚开始是有相行——刚开始,的确是要经过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刚开始去观察我们生命体,看到业力的因缘,说是我们的生命体有善业也有罪业,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刚开始是有相行,初学者很难观无我,就是在生命体有一个自我,依止这个自我来造善,也依止自我来断恶,刚开始都是这样子修行,以自我意识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做有相行——以业果的道理来安住自己的内心,
但是慢慢你要进步了,要到无相行——就是你还是一样的去拜忏,你还是一样的去断恶修善。但是这个时候你能够观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当中没有一个自我,没有自我谁去造善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善,你的菩提心去造善,也是由菩提心去得果报,没有一个自我,这就是修无我。我们要改变第七意识的方法,不是靠布施,你一辈子布施、一辈子持戒,也不能对治自我意识。只有一个方法——勤修无我、靠般若。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
但是你要对治第七意识我执不容易,这当中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我们的凡夫的加行智,第二个是圣人的根本智。先看我们凡夫要怎么办:
一、加行智
必先用第六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俾无我正解种子,渐薰渐着。
刚开始就是用第六识修观,正慧就是观照。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捏造一个自我以后,第七意识是没法改造自己,就要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当然你要说修止观,你一定要有持戒做基础,持戒是一个保护墙,把这些恶因缘都先断除,那么你有这样一个寂静的身心世界,才能够修止观,所以天台的小止观,说为什么修止观以持戒做基础呢?智者大师说你要一天到晚造罪业,身心躁动,你根本没办法修止观,因为这个罪业是躁动性的。所以刚开始是持戒把躁动性调伏,最后依于大乘的教理如实观照,就是说修我空观你要依止圣言量,依教起观,你不是说出了家以后,把戒持好以后你双腿一盘,你就能够修止观了,没有这回事情。
佛法强调的是一种清净的传承,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口口相传,把这些修行的法门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你一定要看诸佛菩萨跟祖师的开导,比如说你去爬山,你不是拿了镰刀就可以去爬山了,你要看看这个地图怎么走: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这么一点世间的有为法,尚且要依止过来人的传承,何况是佛法这么微细的心地法门。你有一点差错——差之毫里,失之千里!
所以我们刚开始说怎么修析空观,它有它的方法,怎么修体空观,怎么修无我?唯识学说:无我就是说先假设有一个我——常、一、主宰,那么假设这个我是住在我们身心当中,但是你观察我们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假设的我是不存在的,这个就是无我。
所以说你任何的观照都要根据诸佛菩萨的开导,一步一步的去走。那么这样子你就能够产生一个正解的种子,一个智慧的种子,慢慢的从心中由小而大,光明慢慢的显著。
那么当然这个加行智是依止教理,这个加行智在唯识学,诸位学过《八识规矩颂》知道,唯识学的加行智——带相观空,空你要带相,带着什么相?带着佛陀的文字相,比如说你修体空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用这个道理来观察你的色法,受、想、行、识都可以,但是你这个空是怎么有的呢?是假借这十个字的引导,空性的智慧才能够出现,带相观空。你完全不带相观空,你就是修无想,修无想没办法对治的,修无想的话是禅定,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
二、根本智
第二个根本智现前,诸佛的真实智慧,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前面叫做加行智,带相观空,依止佛陀的圣言量来观空,这个根本智现前叫无漏实智,真实智慧现前的时候,心中是没有任何名相,说是你刚开始要过河的时候,过河要依止船,到了彼岸的时候,你真实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没有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都不存在的,但是我空是存在,这十个字不存在,佛法是这么妙,你刚开始依止这十个字来修行,等到你相应的时候,这十个字消失了,但是果地的功德出现了,所以成佛以后智慧是离一切的虚妄分别相。最后总结:
这个地方讲到第二能变的一个功能——恒审思量。恒生思量它对我们的干扰就是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它住在果报,来受用一切的果报。这个自我意识也在我们的造业的过程当中,引导一个所谓的自我来造业。
这段我们做一个总结: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心识的一个主要的过失相,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第七意识的颠倒产生一个自我意识,产生一个所谓的痴、见、慢、爱,以这个自我意识来爱着自我,以自我意识来高举自我。这样子的一个自我意识的活动,使令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虽然造了布施、持戒,乃至于禅定,都是以自我来推动,使令业力都变成有漏业力,就没有所谓解脱的功德了,这些业都被自我意识染污了,所以“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是这个意思。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次第,天台宗刚开始是有相行——刚开始,的确是要经过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刚开始去观察我们生命体,看到业力的因缘,说是我们的生命体有善业也有罪业,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刚开始是有相行,初学者很难观无我,就是在生命体有一个自我,依止这个自我来造善,也依止自我来断恶,刚开始都是这样子修行,以自我意识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做有相行——以业果的道理来安住自己的内心,
但是慢慢你要进步了,要到无相行——就是你还是一样的去拜忏,你还是一样的去断恶修善。但是这个时候你能够观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当中没有一个自我,没有自我谁去造善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善,你的菩提心去造善,也是由菩提心去得果报,没有一个自我,这就是修无我。我们要改变第七意识的方法,不是靠布施,你一辈子布施、一辈子持戒,也不能对治自我意识。只有一个方法——勤修无我、靠般若。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
但是你要对治第七意识我执不容易,这当中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我们的凡夫的加行智,第二个是圣人的根本智。先看我们凡夫要怎么办:
一、加行智
必先用第六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俾无我正解种子,渐薰渐着。
刚开始就是用第六识修观,正慧就是观照。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捏造一个自我以后,第七意识是没法改造自己,就要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当然你要说修止观,你一定要有持戒做基础,持戒是一个保护墙,把这些恶因缘都先断除,那么你有这样一个寂静的身心世界,才能够修止观,所以天台的小止观,说为什么修止观以持戒做基础呢?智者大师说你要一天到晚造罪业,身心躁动,你根本没办法修止观,因为这个罪业是躁动性的。所以刚开始是持戒把躁动性调伏,最后依于大乘的教理如实观照,就是说修我空观你要依止圣言量,依教起观,你不是说出了家以后,把戒持好以后你双腿一盘,你就能够修止观了,没有这回事情。
佛法强调的是一种清净的传承,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口口相传,把这些修行的法门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你一定要看诸佛菩萨跟祖师的开导,比如说你去爬山,你不是拿了镰刀就可以去爬山了,你要看看这个地图怎么走: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这么一点世间的有为法,尚且要依止过来人的传承,何况是佛法这么微细的心地法门。你有一点差错——差之毫里,失之千里!
所以我们刚开始说怎么修析空观,它有它的方法,怎么修体空观,怎么修无我?唯识学说:无我就是说先假设有一个我——常、一、主宰,那么假设这个我是住在我们身心当中,但是你观察我们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假设的我是不存在的,这个就是无我。
所以说你任何的观照都要根据诸佛菩萨的开导,一步一步的去走。那么这样子你就能够产生一个正解的种子,一个智慧的种子,慢慢的从心中由小而大,光明慢慢的显著。
那么当然这个加行智是依止教理,这个加行智在唯识学,诸位学过《八识规矩颂》知道,唯识学的加行智——带相观空,空你要带相,带着什么相?带着佛陀的文字相,比如说你修体空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用这个道理来观察你的色法,受、想、行、识都可以,但是你这个空是怎么有的呢?是假借这十个字的引导,空性的智慧才能够出现,带相观空。你完全不带相观空,你就是修无想,修无想没办法对治的,修无想的话是禅定,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
二、根本智
第二个根本智现前,诸佛的真实智慧,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前面叫做加行智,带相观空,依止佛陀的圣言量来观空,这个根本智现前叫无漏实智,真实智慧现前的时候,心中是没有任何名相,说是你刚开始要过河的时候,过河要依止船,到了彼岸的时候,你真实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没有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都不存在的,但是我空是存在,这十个字不存在,佛法是这么妙,你刚开始依止这十个字来修行,等到你相应的时候,这十个字消失了,但是果地的功德出现了,所以成佛以后智慧是离一切的虚妄分别相。最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