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乡试

    时光荏苒,转瞬便来到了嘉佑三年的秋天。

    乡试在即,王李氏替王重收拾好了行囊,可又不放心,反复的检查几遍,还不忘记叮嘱王重:“叔叔且再检查检查,切莫忘了东西。”

    对此王重也只能微笑以待:“嫂嫂放心!已经检查过好几次了。”

    对于这次乡试,王重没什么感觉,仍旧还是那副坦然自若,风轻云淡的样子,可王李氏却表现的极为忐忑,好像马上要去参加乡试的是她而不是王重。

    王李氏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将关心付诸到行动之中。

    王重也知道王李氏不善言辞,笑着说道:“嫂嫂放心,我如今还年轻,便是此番不中,三年后再下场便是!”

    “叔叔才学过人,此番定能高中!”王李氏下意识便想要抬手遮住王重之口,手还没来得及抬起来,便反应了过来,面前之人是她的小叔子,而非丈夫,于是便生生止住动作,只是因为身体下意识的反应,心中生出几分羞愧来。

    对自己的小叔子,怎能冒出这种想法,这样如何对得起二娘那死去的爹爹······

    “乡试不过几日,嫂嫂且在家中照料好茜姐儿,很快我就回来了!”

    “家里有我,叔叔且专心考试!不用担心。”

    和王李氏话别,王重背着书篓,王二喜背着行囊,提着腰刀,离开了小竹庄,踏上了前往府城江都的路。

    此时的扬州与明清时期的扬州府不同,只辖天长、江都二县,人们口中常说的扬州城,其实指的便是江都县城。

    扬州虽然临近江南,与润州仅一江之隔,但地理位置却处于江北,是以在划分上,便化成了淮南路,自先帝时淮南路被一分为二,成东西两路,扬州便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民间也将淮南东路称作扬州路。

    历史上的宋朝,科举制度尚未发展至巅峰,没有秀才、童生之说,就连举人,都是一次性的,而且还不叫乡试,叫解试,过了解试又称发解。

    而这方世界的大宋却又有所不同。

    此方世界大宋的科举制度已然与王重所知道的明清时期相差无几,县试、府试、院试三试尽皆通过之后,便是秀才,成了秀才就等同于是有了功名,不过这里的‘功名’要打上一个引号,只是代表着秀才已然有了可以向士大夫阶层靠近的资本(参考原剧淑兰的丈夫孙秀才)。

    王重这一去,便是十余日,为了方便,皆是住在城内。

    王李氏好似化作了望夫石,日日朝着江都县城的方向翘首以盼,眼神中满是担忧,连带着照顾女儿都有些不甚上心了。

    脑子里全是王重的影子,惦记着王重在贡院里会不会吃不饱,夜里天亮,王重会不会冻着,渴了的话,有没有热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