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四老爷怒批袁星樨
两天之后,六月初十,袁星樨果然与贺老六一起去了鲁镇,他们是骑了驴一路过去,比起当初祥林嫂坐轿子要快了许多,当天清早出门,午后便到了,贺老六是个会节俭的,带了饭团出来,两个人在驴背上吃了午饭,此时既然来到鲁镇,便要赶快找商人卖蚕丝。
袁星樨不晓得这些事,都是贺老六主张,他只是跟着贺老六在这镇上溜溜达达地走着。
得说袁星樨对鲁镇倒是蛮有兴趣,他在贺家坳住了一年多,到这里来过四五次,有时候他要回上海,便从这鲁镇经过,住在顾彩朝家里,第二天再往绍兴城里去,虽然是匆匆经过,毕竟也能看到,更何况几年前他还在读书的时候,那一个暑假曾经在这里痛快玩过几天,顾彩朝陪着自己,把这小镇里里外外都踏遍了,着实有趣,如今又走在这街上,前面是贺老六宽宽的肩膀,袁星樨格外悠闲。
鲁镇很有意思啊,袁星樨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滴溜溜转动,四处看着,倘若是说多么时髦新潮呢,这里是远远谈不上的,不要说自己是从上海来的,就算是绍兴城里的人来到这里,也会觉得土气了,走在镇上那一条主街上,总觉得周围都带了一层说不出的灰蒙蒙的气息,仿佛有一层灰烟笼罩在这镇上,哪怕是正午的太阳照在上面,也总有一种灰暗,不鲜明,仿佛总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楚,不过对于一个外来者,一个并非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这里居然有一种堪称是“异域风情”一样的东西。
并非真正来到了外国,而是鲁镇这个地方,与袁星樨从前习惯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上海乃是一个华洋杂处的城市,时间在那里,仿佛过得格外的快,上海说不上是天堂,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弄堂里,也潜藏着许多幽暗,很是龌龊的,甚至还相当危险,不过上海却仿佛是打破了染缸,将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蓝的色彩都混杂在了一起,成为一幅斑斓景象,就是这一种斑斓,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强烈吸力。
而鲁镇,就是一种相当纯正的中国本土格调,这里所有的人,所有的房屋,所有的物品,都好像停留在许多年之前,走在街上的女人都穿着那种很古旧的衣裙,男人则是个个拖着辫子,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好像在梦游,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然而在这里,却依然保持着一向的节律,走在鲁镇,就好像走在了几十年前,不过也不是全无变化,顾彩朝来了这里许多年了,他说这里是有改变的,比当年他初来的时候要凋敝。
就因为鲁镇是这样一处地方,所以袁星樨每次回到上海,见到自己的一班朋友,总是要给人问起:“那镇上是怎么样的?你住的那个山村,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
袁星樨就给她们细细地讲,鲁镇的茴香豆,鲁镇的老酒,贺家坳的蚕茧,还有冬天里的狼,一说到狼,朋友们就惊愕了:
“居然还有狼的!”
“不要大惊小怪,在那样的深山里,难免有野兽的,狼啦,还有什么的,都可能有。”
一群上海的时髦青年,哪里见过狼?在这样人烟辐辏的地方,狼这种东西连想都不需要想。
袁星樨便讲,冬季里下过了雪,村中的土路上看到过狼的脚印。
朋友便问:“会不会怕?”
袁星樨道:“出门总要带一条木棒。”
朋友马上建议:“或者你带一根司的克回去吧。”
俗称“文明棍”,就是手杖,“司的克”是别名,就是英文“stick”的音译,所以听起来便洋气,这个“文明棍”,不仅仅是为了走路时候来派,拄在手里,底端点着地,笃笃地响着,好像风度翩翩的样子,其实就是一种文明化了的防身武器,有的那手柄和底部都是金属的,那抡起来抽打在身上才疼呢,那一班西洋绅士拄着文明棍,看着挺优雅,然而随时能动手的,就好像中华武术之中的白蜡杆一样,只不过是舶来的,而且笼罩上一层文化气息,就好像镀了金似的。
像是袁星樨这样的人,冬季里走在外面,手里提一根木棍,总觉得好像挺坍台的,不伦不类,但终究要防狼,所以还是从上海带一根文明棍过去吧,袁星樨拄着文明棍走在村里,那就像样子多了。
所以袁星樨这一年夏季里从上海回去,真的带了一根文明棍到贺家坳,预备着冬天用。
还有人和袁星樨说:“能照几张照片来看看么?”
袁星樨笑道:“照相倒是容易,相机太笨重。”
两天之后,六月初十,袁星樨果然与贺老六一起去了鲁镇,他们是骑了驴一路过去,比起当初祥林嫂坐轿子要快了许多,当天清早出门,午后便到了,贺老六是个会节俭的,带了饭团出来,两个人在驴背上吃了午饭,此时既然来到鲁镇,便要赶快找商人卖蚕丝。
袁星樨不晓得这些事,都是贺老六主张,他只是跟着贺老六在这镇上溜溜达达地走着。
得说袁星樨对鲁镇倒是蛮有兴趣,他在贺家坳住了一年多,到这里来过四五次,有时候他要回上海,便从这鲁镇经过,住在顾彩朝家里,第二天再往绍兴城里去,虽然是匆匆经过,毕竟也能看到,更何况几年前他还在读书的时候,那一个暑假曾经在这里痛快玩过几天,顾彩朝陪着自己,把这小镇里里外外都踏遍了,着实有趣,如今又走在这街上,前面是贺老六宽宽的肩膀,袁星樨格外悠闲。
鲁镇很有意思啊,袁星樨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滴溜溜转动,四处看着,倘若是说多么时髦新潮呢,这里是远远谈不上的,不要说自己是从上海来的,就算是绍兴城里的人来到这里,也会觉得土气了,走在镇上那一条主街上,总觉得周围都带了一层说不出的灰蒙蒙的气息,仿佛有一层灰烟笼罩在这镇上,哪怕是正午的太阳照在上面,也总有一种灰暗,不鲜明,仿佛总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楚,不过对于一个外来者,一个并非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这里居然有一种堪称是“异域风情”一样的东西。
并非真正来到了外国,而是鲁镇这个地方,与袁星樨从前习惯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上海乃是一个华洋杂处的城市,时间在那里,仿佛过得格外的快,上海说不上是天堂,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弄堂里,也潜藏着许多幽暗,很是龌龊的,甚至还相当危险,不过上海却仿佛是打破了染缸,将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蓝的色彩都混杂在了一起,成为一幅斑斓景象,就是这一种斑斓,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强烈吸力。
而鲁镇,就是一种相当纯正的中国本土格调,这里所有的人,所有的房屋,所有的物品,都好像停留在许多年之前,走在街上的女人都穿着那种很古旧的衣裙,男人则是个个拖着辫子,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好像在梦游,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然而在这里,却依然保持着一向的节律,走在鲁镇,就好像走在了几十年前,不过也不是全无变化,顾彩朝来了这里许多年了,他说这里是有改变的,比当年他初来的时候要凋敝。
就因为鲁镇是这样一处地方,所以袁星樨每次回到上海,见到自己的一班朋友,总是要给人问起:“那镇上是怎么样的?你住的那个山村,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
袁星樨就给她们细细地讲,鲁镇的茴香豆,鲁镇的老酒,贺家坳的蚕茧,还有冬天里的狼,一说到狼,朋友们就惊愕了:
“居然还有狼的!”
“不要大惊小怪,在那样的深山里,难免有野兽的,狼啦,还有什么的,都可能有。”
一群上海的时髦青年,哪里见过狼?在这样人烟辐辏的地方,狼这种东西连想都不需要想。
袁星樨便讲,冬季里下过了雪,村中的土路上看到过狼的脚印。
朋友便问:“会不会怕?”
袁星樨道:“出门总要带一条木棒。”
朋友马上建议:“或者你带一根司的克回去吧。”
俗称“文明棍”,就是手杖,“司的克”是别名,就是英文“stick”的音译,所以听起来便洋气,这个“文明棍”,不仅仅是为了走路时候来派,拄在手里,底端点着地,笃笃地响着,好像风度翩翩的样子,其实就是一种文明化了的防身武器,有的那手柄和底部都是金属的,那抡起来抽打在身上才疼呢,那一班西洋绅士拄着文明棍,看着挺优雅,然而随时能动手的,就好像中华武术之中的白蜡杆一样,只不过是舶来的,而且笼罩上一层文化气息,就好像镀了金似的。
像是袁星樨这样的人,冬季里走在外面,手里提一根木棍,总觉得好像挺坍台的,不伦不类,但终究要防狼,所以还是从上海带一根文明棍过去吧,袁星樨拄着文明棍走在村里,那就像样子多了。
所以袁星樨这一年夏季里从上海回去,真的带了一根文明棍到贺家坳,预备着冬天用。
还有人和袁星樨说:“能照几张照片来看看么?”
袁星樨笑道:“照相倒是容易,相机太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