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感简单而又复杂,但是不妨碍在某种时候彼此共情。阑

      《八佰》之于很多人而言,就是如此。

      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多时候是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想法。

      但是不妨碍大家尝试着去理解。

      《八佰》在商业上也好,在口碑上也罢,都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当然,宣传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于《八佰》的其他的演员需要全国上上下下地跑路演,李易更轻松一点,但是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所以,他还是接受了六公主频道的记者的专访。阑

      专访的主题就是关于《八佰》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

      “李导,你好!”

      “陈纬,你好!”

      互相打招呼之后,六公主频道的记者陈纬就开始拿出准备好的问题本和李易聊了起来。

      “为什么会想拍《八佰》?我的意思是,抗战历史上有很多比《八佰》更惨烈的战役,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这场战役?”

      第一个问题,也是比较万金油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李易此前也曾经回答过,当然了,都是比较简略。阑

      “怎么说呢?我记得当时是在电视上看到关于这场战役的纪录片,顿时就对这场堪称最独特,最特别的战役给惊讶到了,一场直播式战争,市民从看客到投入其中,这种战役,很特别。

      之后,我特意去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这场战役的资料,越看,越觉得,我应该把这段历史拍出来,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四行仓库保卫战,听说过谢团长的大名,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孤军们,在打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时候,或许并没有电影展现的那么惨烈,但是在过桥之后,才是真正的惨烈的开始。”

      “而且“八佰壮士”的历史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本身也是特别适合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去展现的,它有点像今天的直播。当年那种直播就是,各国军事观察家、记者、南岸老百姓,隔着几十米看真枪实弹打仗。”

      “谢团长作为八佰壮士里面的最高领导人,可是整部影片,关于他的戏却并不算多,为什么?”陈纬又问道。

      “怎么说呢?如果从谢团长的视角出发来讲述这段历史,那么其实就和过去很多英雄片没什么区别了,而调查资料的时候,我了解到,当初的八佰壮士的兵源构成很复杂,他们有百战老兵,有德械师精锐,也有逃兵,溃兵,他们来自不同的番号,不同的地方,这个构成是很复杂的。

      电影不是以谢团长命名,而是以《八佰》命名,那么我更希望地是拍出整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