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惹怒赵骏的后果,赵祯思量再三,决定还是不犯傻,一切以赵骏的意思为主。

    结果就是朝廷正式下发了淮南赈灾贪腐案的诏书,事情始末都发在了邸报上,还有汴梁的报纸也大肆渲染,将那些人的可恶公布于众。

    一时间汴梁不管是官场还是民间,都因为这件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满朝议论声音不绝于耳,对这些人的行径群起而攻。

    说到底,宋朝官场确实黑暗。贪污腐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几乎是常态,真正清廉和正义的官员只是少数。

    然而朝廷中央官员其实更讲究清流名声,甭管私底下怎么样,至少表面上奉公守法,维持清官形象。

    即便是夏竦这样的卑鄙小人,也只是在合法范围内自己做生意,从不敢贪污受贿。

    所以赵骏虽然对夏竦的感官很差,可他确实没什么把柄将他处置掉。除非赵骏直接以为了一己私欲把他降职,否则在律法上还真拿夏竦没什么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自诩清流的官员在得知有人做了这样的恶事之后,自然是弹劾遍起,势必要将这些害群之马给处置,彰显朝廷正义。

    有了这样的大义在手,政制院便顺水推舟,下达了政令,让各路的负责人将所有涉案的案犯羁押起来,押回汴梁受审。

    而且还特意提及,这次审判将由大理寺、审刑院以及御史台联合执行,务必要做到公平公正。

    听到这个消息,三个衙门高兴坏了。纷纷喜形于色,弹冠相庆。

    赢了赢了。

    他们总算是获得了胜利。

    赵骏不在汴梁,大宋的司法权终于又再一次落到了他们手里,不再像以前那样,被皇城司垄断了一切权力。

    于是三个司法衙门立即行动起来,联合发出通告,立即捉拿犯法的官员。

    不过他们还是慢了一步。

    名单上除了离得远的,比如在河北、陕西、四川、山西等地的,只要是在东南区域,基本都被赵骏给逮住。

    毕竟赵骏行动是在六月份,而朝廷得到信,再把这些人的罪行公布,引发舆论关注,让赵骏的行动占据名分大义基本上已经是七月份,中间相差了一个多月。

    这段时间足够赵骏四处抓人了。

    而且杨崇勋的陈州虽然就在汴梁南面,离汴梁咫尺之遥,可离淮南也不远啊。

    所以几乎是三司衙门联合执法的队伍欢天喜地去拿人的时候,陈州的地方官就告诉对方,几天前杨崇勋就被军队抓走了,让人白高兴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