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府八卫,约十万兵力,按这样的兵力,虽说进取不足,自卫却是足够了。

    如今九府始复,百事待兴,都道穷兵黩武乃亡国之兆,加上与满清的停战协定,让大多数人有了懈怠之意,而吴争无法左右文人集体的意思,也只能作罢了。

    当然,朝廷财政窘迫,不堪重负更多的军队,也是吴争不再坚持的主因。

    兴国公王之仁,所获也丰,他以国公之位,被授少保,这是大明三孤之尊位,可谓显赫、荣耀到了极点。他辖下的两支水师二万人没有一人被削减或者调动,尽归他统率,也算如愿以偿,不过他的五千步兵(原有八千多人,光复应天府时折损了近半)被划归了禁军编制,这是他最郁闷的地方,好在还在他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钱家叔侄也不例外,他们分别被授于京卫指挥使司、京卫指挥同知,统率一营京卫,另一营则为廖仲平统率。这等于是将二人调离了吴争的麾下,正式调入禁军。

    夏完淳被授临安伯,以一万多义军改编为明军序列,进驻建阳卫(太平府),称建阳军。

    钱肃乐、陈子龙分别被授以少师、少傅,与兴国公王之仁共称“三孤”,同时分别领吏部、礼部尚书,可谓朝廷真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员。

    张煌言觐文华殿大学士,仍掌御史台。

    熊汝霖依旧掌兵部。

    徐孚远、宋征舆分别掌刑部、工部。

    这样,很快朝廷新班子建立了。

    明眼人一看,明堂六部,大都被清流们占据了,吴争自然也明白。

    不过对于吴争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有足够的实力,随时可以重组朝堂,况且吴争的目的不在此,而是即将要组建的内阁。

    唯独必不可少的户部人选,被吴争执意搁置下来,仅以户部左右侍郎代行其职。

    虽然钱肃乐、陈子龙等人觉得不妥,但对于吴争之前的让步来说,他们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政治本质历来就是妥协嘛。

    于是,这一天非常顺利的完成了大朝会一切仪式程序。

    监国朱媺娖入主宫城,百官退去,就等着第二天的内阁组建了。

    而这必然是一场至少是千人瞩目的大廷议。

    因为按吴争的提议,钱肃乐、陈子龙、王之仁入阁已经无一丝异议,而吴争提名谁还未公诸于众,最后一个名额,需要四个既定阁臣廷推之后产生,最后花落谁家更是无法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