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胶东半岛,人口都比较密集,所以村落很多,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村子都撞名了。
这些村庄大都是以村内主要人口的姓氏为名的,比如张家人多的就叫张家村,刘家人多的就叫刘家村,一些大姓的人口分布广泛,所以造成了很多重名现象。
不过百姓们仍旧有办法区分,比如蓬莱县西南部,姓徐的人非常多,同时存在着六七个徐家村,为了区分开来,这些徐家村都被加上了一个字,比如徐家沟村,上徐家村,东徐家村,小徐家村,南徐家村等等。
不过现在这些村子旁边,都多了一些茅草屋,居住着的也不是本地的百姓,无论是语言习惯,风俗文化,都与众不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南徐家村的东边,就有一百座茅草屋,尽管看起来有些寒酸,但里面住着的人脸上却卡不出悲伤,反而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喜悦,在初夏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动人。
这一百来户人家,就是被孔有德夏林果安置在此地的辽东难民,实行保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户为一保,因为大部分人都姓李,所以这个保被叫做李家保。
正值艳阳高照之际,在自家田地里忙活了一个早上的李汉三,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回到了自家的茅草屋,儿媳已经和自己媳妇一起做好了午饭,等着他们一起回来吃。
今天的午饭并不算丰盛,主食是稀粥,尽管一家有六口人,但这一锅粥只有不到一碗米,好在媳妇和儿媳很会持家,现在地里的活不多,她们就抽时间去北边的柱山上采了些野菜,搭配着新鲜的番薯藤子和叶子,勉强能吃个饱。
看到这炒熟番薯藤子和叶子,李汉三一家都很高兴,因为这些番薯马上就要成熟了,昨天李汉三还刨了一窝番薯查看,底下已经结了不少番薯了,尽管个头还不算很大,但数量不少。
当时他就将一株番薯洗干净,全家一人一个,味道格外的鲜甜,只要再过几天,他们一家就能天天吃上这些番薯了,而且能让他们吃到撑。
吃完午饭过后,李汉三就来到了田边的一棵树下,准备打个盹,顺便照看自家的番薯,这些一大片番薯田,代表着他们这以后能够吃饱的好日子,不时刻盯着他不放心。
不光是李汉三,这个李家保的人都是一样,哪怕田里没什么农活,每家都要分出一个人照看,越时邻近番薯成熟的时候,他们越加细心,越担心出现意外。
夜里要休息,每晚都来照看的话,身体吃不消,保长听取了众人的意见之后,决定组织巡逻队,每家出一人,组成二十支巡逻队,每晚派出两支巡逻队沿着这个李家保的田地巡逻,十天轮一遍。
享受着树荫的庇护,初夏的微风吹在身上格外的舒爽,李汉三不由得回想起来这几年来的过往,不禁有些感慨。
李汉三原本是辽阳的民户,因为辽东文风不盛,并没有出多少举人进士,也就没有内地那么多士绅,李汉家的土地虽然不多,但好歹有十来亩薄田,养活一家人还是没问题的。
结果辽阳被鞑子攻陷,他们村子不少人都被鞑子杀了,要不是他们躲进了深山,估计也难逃一死,有人组织者朝南边逃难,他们知道回去没有好下场,就舍弃了自己那个家,随大流来到了金州卫。
然而鞑子的脚步并没有停歇,无奈之下,他么又听说东江的毛大帅正在收拢辽民,于是举家逃往海边,被毛大帅的战船接去,安置在了海岛。
尽管日子过的并不如以前,但好歹活了下来,没有成为鞑子的刀下鬼,原本这样的日子过下去也还好,没想到毛大帅居然被朝廷派来的人给杀了,然后东江又陷入了内乱,不少人都死在了内乱之中。
李汉三又和其他一些辽民一起,渡海来到了登州,日子过得更不如以前,只能靠打打零工为生,之后来个孙巡抚,开始设立粥棚赈济灾民,但效果并不大,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每人能分到一碗稀粥就不错了。
孙巡抚又从他们之中挑选青壮,准备编入军队,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想进入进队,毕竟是吃皇粮的,而且还有饷银,但就是因为人数太多,需要的人又太少,所以录用要求比较严格,李汉三的两个儿子都落选了。
好在后来一户大户人家招佣人,大儿子被招去了,偶尔还能有些赏钱补贴家用,家里其他人就靠给别人打打短工为生,然后再搭配野菜度日。
这些村庄大都是以村内主要人口的姓氏为名的,比如张家人多的就叫张家村,刘家人多的就叫刘家村,一些大姓的人口分布广泛,所以造成了很多重名现象。
不过百姓们仍旧有办法区分,比如蓬莱县西南部,姓徐的人非常多,同时存在着六七个徐家村,为了区分开来,这些徐家村都被加上了一个字,比如徐家沟村,上徐家村,东徐家村,小徐家村,南徐家村等等。
不过现在这些村子旁边,都多了一些茅草屋,居住着的也不是本地的百姓,无论是语言习惯,风俗文化,都与众不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南徐家村的东边,就有一百座茅草屋,尽管看起来有些寒酸,但里面住着的人脸上却卡不出悲伤,反而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喜悦,在初夏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动人。
这一百来户人家,就是被孔有德夏林果安置在此地的辽东难民,实行保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户为一保,因为大部分人都姓李,所以这个保被叫做李家保。
正值艳阳高照之际,在自家田地里忙活了一个早上的李汉三,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回到了自家的茅草屋,儿媳已经和自己媳妇一起做好了午饭,等着他们一起回来吃。
今天的午饭并不算丰盛,主食是稀粥,尽管一家有六口人,但这一锅粥只有不到一碗米,好在媳妇和儿媳很会持家,现在地里的活不多,她们就抽时间去北边的柱山上采了些野菜,搭配着新鲜的番薯藤子和叶子,勉强能吃个饱。
看到这炒熟番薯藤子和叶子,李汉三一家都很高兴,因为这些番薯马上就要成熟了,昨天李汉三还刨了一窝番薯查看,底下已经结了不少番薯了,尽管个头还不算很大,但数量不少。
当时他就将一株番薯洗干净,全家一人一个,味道格外的鲜甜,只要再过几天,他们一家就能天天吃上这些番薯了,而且能让他们吃到撑。
吃完午饭过后,李汉三就来到了田边的一棵树下,准备打个盹,顺便照看自家的番薯,这些一大片番薯田,代表着他们这以后能够吃饱的好日子,不时刻盯着他不放心。
不光是李汉三,这个李家保的人都是一样,哪怕田里没什么农活,每家都要分出一个人照看,越时邻近番薯成熟的时候,他们越加细心,越担心出现意外。
夜里要休息,每晚都来照看的话,身体吃不消,保长听取了众人的意见之后,决定组织巡逻队,每家出一人,组成二十支巡逻队,每晚派出两支巡逻队沿着这个李家保的田地巡逻,十天轮一遍。
享受着树荫的庇护,初夏的微风吹在身上格外的舒爽,李汉三不由得回想起来这几年来的过往,不禁有些感慨。
李汉三原本是辽阳的民户,因为辽东文风不盛,并没有出多少举人进士,也就没有内地那么多士绅,李汉家的土地虽然不多,但好歹有十来亩薄田,养活一家人还是没问题的。
结果辽阳被鞑子攻陷,他们村子不少人都被鞑子杀了,要不是他们躲进了深山,估计也难逃一死,有人组织者朝南边逃难,他们知道回去没有好下场,就舍弃了自己那个家,随大流来到了金州卫。
然而鞑子的脚步并没有停歇,无奈之下,他么又听说东江的毛大帅正在收拢辽民,于是举家逃往海边,被毛大帅的战船接去,安置在了海岛。
尽管日子过的并不如以前,但好歹活了下来,没有成为鞑子的刀下鬼,原本这样的日子过下去也还好,没想到毛大帅居然被朝廷派来的人给杀了,然后东江又陷入了内乱,不少人都死在了内乱之中。
李汉三又和其他一些辽民一起,渡海来到了登州,日子过得更不如以前,只能靠打打零工为生,之后来个孙巡抚,开始设立粥棚赈济灾民,但效果并不大,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每人能分到一碗稀粥就不错了。
孙巡抚又从他们之中挑选青壮,准备编入军队,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想进入进队,毕竟是吃皇粮的,而且还有饷银,但就是因为人数太多,需要的人又太少,所以录用要求比较严格,李汉三的两个儿子都落选了。
好在后来一户大户人家招佣人,大儿子被招去了,偶尔还能有些赏钱补贴家用,家里其他人就靠给别人打打短工为生,然后再搭配野菜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