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前,李素还以为这事儿流程不会复杂,但刘备找他交代预演排练的时候,李素才知道他想简单了。
甚至,有一些幻灭感,觉得自己怎么有一丝“奸佞权臣”的不良形象。
原来,在讨论拜相问题时,吏部尚书董和要先上奏、提议丞相人选,刘备先原则上接受、然后请百官讨论。
但中间还要穿插李素谦虚退让的环节,连退让的理由都想好了,得以自己“德薄资浅”为理由。当然这不是说李素功劳不够大或者能力不够强,只是针对他“出身寒微、起于微末、祖无余德”,所以不当为相,请另择有德者居之。
这个戏码,一度让李素觉得这该是历史上曹操干的事情,挟天子对付刘协,才当丞相封魏公都要辞让几回,咱又不是挟傀儡之君的权臣,弄这算什么嘛?
(注:曹家不光在曹丕篡汉的时候要三辞而后受之,连之前曹操本人封公拜相封王的时候也都辞让过,只是不用跟篡位那样演三次那么多)
刘备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君主、靠实力打出来的,何必这么演呢?
但是,私下里提前预演的时候,刘备还是关照他:
这也是为了堵天下人的口,以正视听。之前给贤弟封公爵时,连祖宗七代都查不出来,也不能追封名号光宗耀祖,后来已经有百姓传为笑谈。这次拜相,要正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李素这才恍然,觉得也有道理。
因为他跟其他位极人臣的不同,他是个来历不明的黑户啊!大家只知道他是中山郡掾吏出身,连父祖是谁都不知道。
当初封公爵的时候,为了杜绝这个问题被顺藤摸瓜,李素甚至处理成了自己是私生子、不知其父,但其母小时候告诉他父亲已死。这也就没人刨根问底了。
自古到了拜相这个环节,而且还是为你创设恢复一项旧制,未来史书上肯定是要非常翔实记载的,一个不慎容易被后人挖黑料。
原本历史上曹操拜相时辞让固然是虚伪和堵反对派,到了李素这儿,则是为了别的目的,强调“皇帝知道你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但通盘考虑,还是认为你本人的功德值得如此,德配其位”。
皇帝都主动提过这个黑点并且认可了,将来别人就不会提了。
这是先主动把杠精的路走一遍,让杠精无路可走,杠无可杠。
……
李素心里预演着剧本,明面上小心按着流程走,终于很快熬过了朝议环节,董和已经退场,轮到刘备顺从众议,让常侍宣读“临时起草”的旨意。
“朕践祚之始,正朔初明,远人惶惑,天下板荡未已。当此国难之际,幸得股肱辅弼……”
一番文绉绉的台词,把李素的文治武功再历数一遍,最后定论,
“……今特复丞相之职,拜君为丞相,君其勿辞……”
甚至,有一些幻灭感,觉得自己怎么有一丝“奸佞权臣”的不良形象。
原来,在讨论拜相问题时,吏部尚书董和要先上奏、提议丞相人选,刘备先原则上接受、然后请百官讨论。
但中间还要穿插李素谦虚退让的环节,连退让的理由都想好了,得以自己“德薄资浅”为理由。当然这不是说李素功劳不够大或者能力不够强,只是针对他“出身寒微、起于微末、祖无余德”,所以不当为相,请另择有德者居之。
这个戏码,一度让李素觉得这该是历史上曹操干的事情,挟天子对付刘协,才当丞相封魏公都要辞让几回,咱又不是挟傀儡之君的权臣,弄这算什么嘛?
(注:曹家不光在曹丕篡汉的时候要三辞而后受之,连之前曹操本人封公拜相封王的时候也都辞让过,只是不用跟篡位那样演三次那么多)
刘备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君主、靠实力打出来的,何必这么演呢?
但是,私下里提前预演的时候,刘备还是关照他:
这也是为了堵天下人的口,以正视听。之前给贤弟封公爵时,连祖宗七代都查不出来,也不能追封名号光宗耀祖,后来已经有百姓传为笑谈。这次拜相,要正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李素这才恍然,觉得也有道理。
因为他跟其他位极人臣的不同,他是个来历不明的黑户啊!大家只知道他是中山郡掾吏出身,连父祖是谁都不知道。
当初封公爵的时候,为了杜绝这个问题被顺藤摸瓜,李素甚至处理成了自己是私生子、不知其父,但其母小时候告诉他父亲已死。这也就没人刨根问底了。
自古到了拜相这个环节,而且还是为你创设恢复一项旧制,未来史书上肯定是要非常翔实记载的,一个不慎容易被后人挖黑料。
原本历史上曹操拜相时辞让固然是虚伪和堵反对派,到了李素这儿,则是为了别的目的,强调“皇帝知道你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但通盘考虑,还是认为你本人的功德值得如此,德配其位”。
皇帝都主动提过这个黑点并且认可了,将来别人就不会提了。
这是先主动把杠精的路走一遍,让杠精无路可走,杠无可杠。
……
李素心里预演着剧本,明面上小心按着流程走,终于很快熬过了朝议环节,董和已经退场,轮到刘备顺从众议,让常侍宣读“临时起草”的旨意。
“朕践祚之始,正朔初明,远人惶惑,天下板荡未已。当此国难之际,幸得股肱辅弼……”
一番文绉绉的台词,把李素的文治武功再历数一遍,最后定论,
“……今特复丞相之职,拜君为丞相,君其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