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贤侄,了不起啊,居然真能在袁绍已经如此畏敌如虎、以为当今天下局势已成长平之势时,依然离间得他弃用沮授、麹义,改听许攸奸佞之言,主动出击。
让敌人中反间计不难,但是在敌人已经有前车之鉴、处处提防之时,还中同样的计,当今天下,论用间之智,就算伯雅第一,贤侄你也绝对算第二了,再无第三人选。”
听说袁绍撤换了沮授的监军之职、换上许攸组织部队准备进攻后,对面在野王城里跟袁军拉锯相持了半年之久的关羽,简直是大喜过望。
当天军议的时候,他忍不住先屏退左右,单独拉着诸葛亮大加赞赏了一番。
也难怪关羽如此兴奋,毕竟沮授的弹性防御纵深防御,虽然打不出什么漂亮的交换比,但始终是拉着关羽的部队换人命,一点穿插包围全歼的机会都不给。
半年打下来,关羽每次都可以保证死伤一个汉军士兵,至少能消耗掉两三倍的对面的人手,可这种消耗也是很心疼的。
关羽这人体恤士卒,很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希望手下人都觉得他只是个拿兵血换富贵的屠夫,那太没技术含量了。
换上许攸,只要出击,只要战场运动起来,总归会有无数破绽可抓。
诸葛亮面对关羽的嘉许,却不仅仅是得意,反而还有些不真实感,内心更多的谦逊的复盘、悠然神往地逆向推演脑补。
这次的骗术计策,后面的小半段,当然是诸葛亮亲自操刀的——比如,在邺城流传的那些关于沮授和麹义的流言,其中最诛心的那部分,都是诸葛亮让人散播的。相比之下,许攸散播的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还有其他种种很多细微的促成操作,加上关羽这边近期的交战态势配合、一边虚张声势一边又整整两三个月不肯再发动对沮授防线的实打实进攻,这些节奏安排,都是出自诸葛亮的手笔。
如果没有这些正面战场上的实情诱导,许攸就是再能陷害,也拿不下沮授。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最初的一系列基础条件,是远在一千五百里外的李素最初定策、布局到位的。
李素把曹操和周瑜该往北输送的假消息都输送完了,一边给诸葛亮修秘书一封,把前期准备跟他和盘托出,让他后续随机应变、看着办该怎么利用,这才有了后续的一切。
诸葛亮的心态,就像是一个原本在前场逛街的闲散前锋,明明上一刻己方的队员还在自家半场打艰苦的防守。
谁知防守队员刚刚截断敌方的一次攻势后、堪堪断下球来,直接一脚全场长传精妙地吊到诸葛亮面前,尽管他最后的本能打门也很精妙,打门前还单刀晃过了门将。可直到进球之后,他依然没彻底回过神来,还在回味刚才那一脚如秋月行天、流行落地的精妙长传。
时值六月,诸葛亮回想这一切细节,依然额头冒汗,显然是大脑需要的散热有点不够,一边出神一边下意识疯狂摇着折扇给脑门散热,喟然长叹:
“我不过是适逢其会,领会了李师营造出来的绝佳条件,促成了将计就计而已——去年冬天,我们原本的计谋,就只是吓住袁绍,促成他觉得如今是长平之势,龟缩不敢出。
谁知,最后还能这样用,让他在龟缩久了之后,误以为龟缩也是中了我们的计,因而急切求变,反而又中了第二段计策。
将来袁绍要是回想起今日之状,也不知会是何等心境,同一个决策,竟然半年前真的是中计,但半年后幡然悔悟过来,竟又中了第二个计。只能说兵者诡道,时移则势异。
相持日久之后,曾经的中计状态化为最优选择,曾经的识破计策状态,却又转化为中计选项,否则,我又何从将计就计。经此一策,我受李师裨益着实良多,深感还要精进总结。
让敌人中反间计不难,但是在敌人已经有前车之鉴、处处提防之时,还中同样的计,当今天下,论用间之智,就算伯雅第一,贤侄你也绝对算第二了,再无第三人选。”
听说袁绍撤换了沮授的监军之职、换上许攸组织部队准备进攻后,对面在野王城里跟袁军拉锯相持了半年之久的关羽,简直是大喜过望。
当天军议的时候,他忍不住先屏退左右,单独拉着诸葛亮大加赞赏了一番。
也难怪关羽如此兴奋,毕竟沮授的弹性防御纵深防御,虽然打不出什么漂亮的交换比,但始终是拉着关羽的部队换人命,一点穿插包围全歼的机会都不给。
半年打下来,关羽每次都可以保证死伤一个汉军士兵,至少能消耗掉两三倍的对面的人手,可这种消耗也是很心疼的。
关羽这人体恤士卒,很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希望手下人都觉得他只是个拿兵血换富贵的屠夫,那太没技术含量了。
换上许攸,只要出击,只要战场运动起来,总归会有无数破绽可抓。
诸葛亮面对关羽的嘉许,却不仅仅是得意,反而还有些不真实感,内心更多的谦逊的复盘、悠然神往地逆向推演脑补。
这次的骗术计策,后面的小半段,当然是诸葛亮亲自操刀的——比如,在邺城流传的那些关于沮授和麹义的流言,其中最诛心的那部分,都是诸葛亮让人散播的。相比之下,许攸散播的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还有其他种种很多细微的促成操作,加上关羽这边近期的交战态势配合、一边虚张声势一边又整整两三个月不肯再发动对沮授防线的实打实进攻,这些节奏安排,都是出自诸葛亮的手笔。
如果没有这些正面战场上的实情诱导,许攸就是再能陷害,也拿不下沮授。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最初的一系列基础条件,是远在一千五百里外的李素最初定策、布局到位的。
李素把曹操和周瑜该往北输送的假消息都输送完了,一边给诸葛亮修秘书一封,把前期准备跟他和盘托出,让他后续随机应变、看着办该怎么利用,这才有了后续的一切。
诸葛亮的心态,就像是一个原本在前场逛街的闲散前锋,明明上一刻己方的队员还在自家半场打艰苦的防守。
谁知防守队员刚刚截断敌方的一次攻势后、堪堪断下球来,直接一脚全场长传精妙地吊到诸葛亮面前,尽管他最后的本能打门也很精妙,打门前还单刀晃过了门将。可直到进球之后,他依然没彻底回过神来,还在回味刚才那一脚如秋月行天、流行落地的精妙长传。
时值六月,诸葛亮回想这一切细节,依然额头冒汗,显然是大脑需要的散热有点不够,一边出神一边下意识疯狂摇着折扇给脑门散热,喟然长叹:
“我不过是适逢其会,领会了李师营造出来的绝佳条件,促成了将计就计而已——去年冬天,我们原本的计谋,就只是吓住袁绍,促成他觉得如今是长平之势,龟缩不敢出。
谁知,最后还能这样用,让他在龟缩久了之后,误以为龟缩也是中了我们的计,因而急切求变,反而又中了第二段计策。
将来袁绍要是回想起今日之状,也不知会是何等心境,同一个决策,竟然半年前真的是中计,但半年后幡然悔悟过来,竟又中了第二个计。只能说兵者诡道,时移则势异。
相持日久之后,曾经的中计状态化为最优选择,曾经的识破计策状态,却又转化为中计选项,否则,我又何从将计就计。经此一策,我受李师裨益着实良多,深感还要精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