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新郡的地名,因为当地有红色的山,靠西的那个郡就直接叫“赤峰郡”即可,反正当地只是草原,再往前追溯也没有郡县设置,没有地名可以借鉴。
而靠东一点的那个郡,倒是有古地名可以借鉴,那就直接沿用“柳城县”的名字,升级为“柳城郡”,也就是后世的通辽,位于辽河上游。
这一番整顿迁徙之后,赤峰、柳城二郡的总人口接近六十万,纯汉族二十余万。
而剩下那些乌桓,也都被田畴等人拿着《史记索隐》慢慢教化同化,让他们好好种田,认识到自己原本就是大汉子民、是孤竹国之后。
这些潜移默化的统战工作,总能持续个至少一代人,才能明显见效,急不得。
另外,为了配合赤峰、柳城二郡的建设,赵云显然必须彻底打通整个辽河流域。而辽河在最东北角的那个拐点,原本去年也还没有正式设置郡县、原本是辽东和高句丽人之间的缓冲争夺区。
那地方,大致相当于后世辽吉蒙三省交界的四平。今年为了配合东胡草原那边的开拓,赵云也奉命带兵,在当地又设立了一个新郡,就叫扶余郡。算是安抚已经被征服并渐渐同化的扶余人,以后再慢慢改名字。
由于草原地广人稀,当地三个郡加起来、占据的东胡草原超过15万平方公里,放在中原的话,几乎相当于一个最小型的州了。但人口才60多万,还全境都地势平坦,所以每个移民可以分得的土地还是非常可观的。
而且按照后世的历史,在这些地方也没有建立州、盟,而是设置了三个地级市。可见当地也确实比较适合作为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区,在大兴安岭以内,还是可以搞定居生产方式的。
朝廷就给每个人口都分配了足足一千汉亩的土地,其中三百汉亩可以作为轮作耕种,三年一轮,一年种水稻或者黑麦,第二年种一年大豆,第三年休耕。
远离辽河的地方,那就彻底放弃水稻只种黑麦。
除此之外,当地在屯垦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节约劳力的套路,是原本内地不常用的,主要是大规模的焚烧秸秆还田——
汉末也没什么工业污染,所以烧点秸秆施肥没什么大不了的,环境完全可以承受。
同时期美洲的印第安人,几千上万年来都保持了烧荒耕作的传统,一直能保持到西班牙人入侵。
不过,地广人稀的地方烧荒和烧秸秆,也要防止火势无法控制的问题。所以经过一线基层的摸索,总结出了“烧秸秆之前,先把田地四周翻耕出隔离带”的经验,确保烧一块是一块,别蔓延到大面积的枯草原上。
这些措施都弄上,基本上也就能确保黑麦这种低产作物,也能常年放养式亩产三四百汉斤了。
因为黑麦这种作物,本来优势就是用水少、耐寒耐大风,缺点是可食用的种子部分产量极低,而茎秆叶子浪费的营养物质太多。
也正因为种子少产量小、茎秆却粗壮高大,黑麦才那么抗倒伏,草原上大风环境也不容易吹倒。
但秸秆一多,如果不还田,对土地肥力的消耗就太快了,寒冷环境下自然腐烂堆肥又太慢,烧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历史上毛子在西伯利亚种黑麦,倒是没有普遍用放火的方式,但他们的休耕周期更长,一块土地种完黑麦后,多的能休上四五年,等秸秆彻底烂透还田再回来种。
但那是建立在西伯利亚面积更为广袤、人口更为稀疏的前提下的,那儿不差荒地。通辽、赤峰一带跟西伯利亚还是没法比的,还是要稍稍注意节约土地。
而靠东一点的那个郡,倒是有古地名可以借鉴,那就直接沿用“柳城县”的名字,升级为“柳城郡”,也就是后世的通辽,位于辽河上游。
这一番整顿迁徙之后,赤峰、柳城二郡的总人口接近六十万,纯汉族二十余万。
而剩下那些乌桓,也都被田畴等人拿着《史记索隐》慢慢教化同化,让他们好好种田,认识到自己原本就是大汉子民、是孤竹国之后。
这些潜移默化的统战工作,总能持续个至少一代人,才能明显见效,急不得。
另外,为了配合赤峰、柳城二郡的建设,赵云显然必须彻底打通整个辽河流域。而辽河在最东北角的那个拐点,原本去年也还没有正式设置郡县、原本是辽东和高句丽人之间的缓冲争夺区。
那地方,大致相当于后世辽吉蒙三省交界的四平。今年为了配合东胡草原那边的开拓,赵云也奉命带兵,在当地又设立了一个新郡,就叫扶余郡。算是安抚已经被征服并渐渐同化的扶余人,以后再慢慢改名字。
由于草原地广人稀,当地三个郡加起来、占据的东胡草原超过15万平方公里,放在中原的话,几乎相当于一个最小型的州了。但人口才60多万,还全境都地势平坦,所以每个移民可以分得的土地还是非常可观的。
而且按照后世的历史,在这些地方也没有建立州、盟,而是设置了三个地级市。可见当地也确实比较适合作为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区,在大兴安岭以内,还是可以搞定居生产方式的。
朝廷就给每个人口都分配了足足一千汉亩的土地,其中三百汉亩可以作为轮作耕种,三年一轮,一年种水稻或者黑麦,第二年种一年大豆,第三年休耕。
远离辽河的地方,那就彻底放弃水稻只种黑麦。
除此之外,当地在屯垦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节约劳力的套路,是原本内地不常用的,主要是大规模的焚烧秸秆还田——
汉末也没什么工业污染,所以烧点秸秆施肥没什么大不了的,环境完全可以承受。
同时期美洲的印第安人,几千上万年来都保持了烧荒耕作的传统,一直能保持到西班牙人入侵。
不过,地广人稀的地方烧荒和烧秸秆,也要防止火势无法控制的问题。所以经过一线基层的摸索,总结出了“烧秸秆之前,先把田地四周翻耕出隔离带”的经验,确保烧一块是一块,别蔓延到大面积的枯草原上。
这些措施都弄上,基本上也就能确保黑麦这种低产作物,也能常年放养式亩产三四百汉斤了。
因为黑麦这种作物,本来优势就是用水少、耐寒耐大风,缺点是可食用的种子部分产量极低,而茎秆叶子浪费的营养物质太多。
也正因为种子少产量小、茎秆却粗壮高大,黑麦才那么抗倒伏,草原上大风环境也不容易吹倒。
但秸秆一多,如果不还田,对土地肥力的消耗就太快了,寒冷环境下自然腐烂堆肥又太慢,烧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历史上毛子在西伯利亚种黑麦,倒是没有普遍用放火的方式,但他们的休耕周期更长,一块土地种完黑麦后,多的能休上四五年,等秸秆彻底烂透还田再回来种。
但那是建立在西伯利亚面积更为广袤、人口更为稀疏的前提下的,那儿不差荒地。通辽、赤峰一带跟西伯利亚还是没法比的,还是要稍稍注意节约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