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身关大明国运的战事并不是朱厚照自己一个人可以作出决定的,刘大夏以及其他的大臣虽然都让朱厚照先决定,但朱厚照的这个决定只不过是一种先行考虑的方法而已。
朱厚照身为大明皇帝,大明实际的统治者,这个时候如果朱厚照率先向大臣询问计策了,则大臣们就要先自己拿主意,但是如果朱厚照先不询问大臣的话,则只能先让朱厚照先拿主意,到时候大臣们感觉朱厚照所说的主意以及方法可行了,得到大多数大臣的赞同了,则之后的战略部署就以朱厚照所说的为主,但是如果大部分的大臣都对朱厚照所说的方法不赞同的话,则就要经过另一番争论才能拿出来一个确切的应对方法。
刘大夏他们并不急于先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而是先让朱厚照说出来自己的方法这也是他们对于朱厚照在军事之上的自信。
虽然论起威望,朱厚照还无法和自己的父亲孝宗皇帝相比,但是如果是在军事领域,朱厚照的话无疑要比孝宗更令人信服了。孝宗虽然使大明不断的强大了起来,但是在军事以及战争领域孝宗却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了,在孝宗时期所有的战事一般都是大臣们负责部署的,孝宗不懂军事这也是孝宗在战争上鲜有拿得出手战绩的原因。
但是和孝宗一比,在这方面朱厚照无疑便是一个相当有权威的人了,虽然从朱厚照的处女战大同保卫战差点全歼火筛。到深入**剪除反抗势力、再到榆林保卫战,忽兰忽失温的决战,一次次的胜利造就了朱厚照在战场之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此,即便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心中都认为朱厚照的权威性是比着自己都要高的。
而朱厚照也不负众望,虽然死守不出听起来好像很让人泄气以及感觉有点懦弱的感觉,但是能够站在这里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历经无数沧桑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本质和普通人便有着很大的不同。
即便是李东阳、伦文叙这些纯粹的文人在听了朱厚照对目前局势的描述以及自己应对方法的详细讲解之后也都认为朱厚照所属的方法确实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一种。
“不管如何我大明的军队都是以步兵为主的。即便是有全火器的铁血军以及一万玄甲精骑远胜于蒙古,但是面对兵锋正盛的五十五万大军他们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对于战局也并没有扭转之力。死守虽然保守,但却最为有效,一旦蒙古人进攻受挫退我们可以保证大明不丢失一寸国土。进我们也可以寻机歼灭蒙古大军。”朱厚照说完之后,内阁大臣伦文叙站出来附议道。
伦文叙之后刘大夏、李东阳、谢迁、马文升等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过总的来说都大同小异,对于朱厚照说的暂时死守然后等到蒙古人士气低落之后在出城决战的策略也都赞同。在没有人异议的情况下应付蒙古人的策略便正式的确定了下来。
朱厚照想要御驾亲征,不过时机不是现在。现在朱厚照坐镇京师才能够更好的稳定大明以及安排前线的部署,毕竟京城距离前线已经十分的近了。
在和大臣们都商量好了之后,朱厚照从当天开始便正式开始了在乾清宫闭门不出的日子,而早朝从昨天便已经停止了,现在每一天朝中的大小事情不是由内阁处理就是到养心殿征求孝宗的意见。孝宗毕竟才刚刚退位一年而已,对于朝中的政事处理起来还算得心应手。而朝中大部分的大臣也都是孝宗时期的老臣子,对于孝宗突然的复出也都没觉得太过突兀。
不过虽然他们觉得很正常,但是孝宗突然接管朝廷政事的事情还是开始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面对权势,这个世上没有父子亲情。早年孝宗传出来要退位的时候便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一方面这些大臣是害怕孝宗退位之后自己失势。而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耿直的大臣担心大明再次出现像英宗时期那样的祸事。不过当时孝宗执意要退位,大臣们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但是现在突然孝宗又重新接管了政事,大部分孝宗的老臣子自然是欢心鼓舞了,就好像只要孝宗在他们就能够永保权势一样。但同样的一大批跟随者朱厚照的大臣们便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危机感。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和一母。但是在权势面前就连一公和一母都别想共存,就更不要说是朱厚照和孝宗这对父子了。两位当事人心里是怎么样的没人知道。但是这个想法却是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想法。
孝宗重新执掌朝政面临的必将是大明权势的再一次变化,而无疑危机感最为强烈的便是以伦文叙、杨延和等人为首一大批坚定支持朱厚照的官员了。
真正的大佬从来不是第一个开始行动,所以在传出来孝宗重新出山执掌朝政之后,首先在下面开始聚会的是支持朱厚照的一些官职较小的官员。这些官员聚集在一起之后所商量的无外乎是一件事情,那边是分析孝宗重新执政对朱厚照以及自己带来的影响。
有人认为这没有什么,毕竟孝宗是太上皇,在他还在的情况下想要执政也没有什么的,蒙古人南下的消息虽然还没有公布出去,但是朝中的大臣也早就通过自己的渠道得知了蒙古人会在今年南下的消息。所以他们认为在大敌当前由孝宗重新执掌朝政转而朱厚照便可以安心的应付蒙古人了。
但是却有很多的人认为孝宗重新执政有意和朱厚照夺权,并且这种观点很快便从低级官员之中开始向上面进行扩散了。
能够在大明中枢为官的人哪一个没有一到两个靠山的。那些官职较低的官员却都具有一个官职比自己搞的人作为自己的靠山,这样层层往上面退,产生在最底层的想法很快便可以影响到处在大明顶峰的人。
朱厚照身为大明皇帝,大明实际的统治者,这个时候如果朱厚照率先向大臣询问计策了,则大臣们就要先自己拿主意,但是如果朱厚照先不询问大臣的话,则只能先让朱厚照先拿主意,到时候大臣们感觉朱厚照所说的主意以及方法可行了,得到大多数大臣的赞同了,则之后的战略部署就以朱厚照所说的为主,但是如果大部分的大臣都对朱厚照所说的方法不赞同的话,则就要经过另一番争论才能拿出来一个确切的应对方法。
刘大夏他们并不急于先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而是先让朱厚照说出来自己的方法这也是他们对于朱厚照在军事之上的自信。
虽然论起威望,朱厚照还无法和自己的父亲孝宗皇帝相比,但是如果是在军事领域,朱厚照的话无疑要比孝宗更令人信服了。孝宗虽然使大明不断的强大了起来,但是在军事以及战争领域孝宗却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了,在孝宗时期所有的战事一般都是大臣们负责部署的,孝宗不懂军事这也是孝宗在战争上鲜有拿得出手战绩的原因。
但是和孝宗一比,在这方面朱厚照无疑便是一个相当有权威的人了,虽然从朱厚照的处女战大同保卫战差点全歼火筛。到深入**剪除反抗势力、再到榆林保卫战,忽兰忽失温的决战,一次次的胜利造就了朱厚照在战场之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此,即便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心中都认为朱厚照的权威性是比着自己都要高的。
而朱厚照也不负众望,虽然死守不出听起来好像很让人泄气以及感觉有点懦弱的感觉,但是能够站在这里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历经无数沧桑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本质和普通人便有着很大的不同。
即便是李东阳、伦文叙这些纯粹的文人在听了朱厚照对目前局势的描述以及自己应对方法的详细讲解之后也都认为朱厚照所属的方法确实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一种。
“不管如何我大明的军队都是以步兵为主的。即便是有全火器的铁血军以及一万玄甲精骑远胜于蒙古,但是面对兵锋正盛的五十五万大军他们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对于战局也并没有扭转之力。死守虽然保守,但却最为有效,一旦蒙古人进攻受挫退我们可以保证大明不丢失一寸国土。进我们也可以寻机歼灭蒙古大军。”朱厚照说完之后,内阁大臣伦文叙站出来附议道。
伦文叙之后刘大夏、李东阳、谢迁、马文升等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过总的来说都大同小异,对于朱厚照说的暂时死守然后等到蒙古人士气低落之后在出城决战的策略也都赞同。在没有人异议的情况下应付蒙古人的策略便正式的确定了下来。
朱厚照想要御驾亲征,不过时机不是现在。现在朱厚照坐镇京师才能够更好的稳定大明以及安排前线的部署,毕竟京城距离前线已经十分的近了。
在和大臣们都商量好了之后,朱厚照从当天开始便正式开始了在乾清宫闭门不出的日子,而早朝从昨天便已经停止了,现在每一天朝中的大小事情不是由内阁处理就是到养心殿征求孝宗的意见。孝宗毕竟才刚刚退位一年而已,对于朝中的政事处理起来还算得心应手。而朝中大部分的大臣也都是孝宗时期的老臣子,对于孝宗突然的复出也都没觉得太过突兀。
不过虽然他们觉得很正常,但是孝宗突然接管朝廷政事的事情还是开始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面对权势,这个世上没有父子亲情。早年孝宗传出来要退位的时候便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一方面这些大臣是害怕孝宗退位之后自己失势。而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耿直的大臣担心大明再次出现像英宗时期那样的祸事。不过当时孝宗执意要退位,大臣们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但是现在突然孝宗又重新接管了政事,大部分孝宗的老臣子自然是欢心鼓舞了,就好像只要孝宗在他们就能够永保权势一样。但同样的一大批跟随者朱厚照的大臣们便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危机感。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和一母。但是在权势面前就连一公和一母都别想共存,就更不要说是朱厚照和孝宗这对父子了。两位当事人心里是怎么样的没人知道。但是这个想法却是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想法。
孝宗重新执掌朝政面临的必将是大明权势的再一次变化,而无疑危机感最为强烈的便是以伦文叙、杨延和等人为首一大批坚定支持朱厚照的官员了。
真正的大佬从来不是第一个开始行动,所以在传出来孝宗重新出山执掌朝政之后,首先在下面开始聚会的是支持朱厚照的一些官职较小的官员。这些官员聚集在一起之后所商量的无外乎是一件事情,那边是分析孝宗重新执政对朱厚照以及自己带来的影响。
有人认为这没有什么,毕竟孝宗是太上皇,在他还在的情况下想要执政也没有什么的,蒙古人南下的消息虽然还没有公布出去,但是朝中的大臣也早就通过自己的渠道得知了蒙古人会在今年南下的消息。所以他们认为在大敌当前由孝宗重新执掌朝政转而朱厚照便可以安心的应付蒙古人了。
但是却有很多的人认为孝宗重新执政有意和朱厚照夺权,并且这种观点很快便从低级官员之中开始向上面进行扩散了。
能够在大明中枢为官的人哪一个没有一到两个靠山的。那些官职较低的官员却都具有一个官职比自己搞的人作为自己的靠山,这样层层往上面退,产生在最底层的想法很快便可以影响到处在大明顶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