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

    从此,以家庭为单位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彻底取代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

    这种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广大农民的勤奋拼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经过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这种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已经渐渐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广大的东北地区,将优质的土地承包给每户农民,完全发挥不出大机械化农业的优势,也成了农民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这个问题在日后将会愈发的明显,最终促使国家和地方开创了农业合作模式。

    但是以肖浅穿越者的眼光去看,这样的模式,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

    原因很简单。

    粮食的增产增收,并不意味着农民的财富就会增加。

    粮食是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所以对于粮食的价格,国家会进行严格的把控,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购买和消费到物美价廉的粮食。

    如此一来,无法提升价格的粮食相对于农民投入的成本来说,收益比就不是那么的喜人了。

    虽然粮食产量的增加,让农民们在完成国家粮食战略任务之外,手中有了更多的富余,可以投入到市场上换取收入。

    但因为市场的整体价格因素影响,卖不上价的粮食很多时候甚至会亏钱。

    归根结底,就在于农民们处于整个商品农业的最低端,享受不到商品农业高附加值所带来的效益。

    不能掌握产业的上游环节,农民通过农业生产完成致富梦想,这就是一个空中楼阁。

    除非像美国那样,广大的农场都集中在少数的大农场主手中。农场主可以依托手中的粮食来操控价格,保证自身的利益。

    可是很显然,这一点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清楚本质的肖浅,要做的就是打算把商品农业的高附加值产业落户到东北当地来,让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所有环节,全部在当地完成。

    “你们看,这样的一袋薯片,市场零售价格为三点五元,可其重量仅仅只有五百克。我们这里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地,土豆的收购价格是多少?才一毛三。看到了嘛,就因为中间多了这样的一道加工程序,利润就呈几何倍数增长。以往,我们的农产品都被大宗货品商人低价收购之后运往南方,然后又被加工成这样的商品,反过来售卖给我们。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我们要被这样剥削?这样的食品加工产业,我们自己不能做吗?”

    肖浅说的只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以往没有人给这些干部们去做如此直观的对比,所以这一次给他们造成的冲击非常非常大。

    一袋五百克的薯片价格三点五元,一斤土豆才一毛三,即使再蠢的人都知道其中有多大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