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海市有很多小巷子,弯弯绕绕的小路非常多,白美溪沿着市场后的小路朝前走着,这里曾经是租界,有很多西洋建筑,解放后,这些西洋建筑分割成了很多间房屋,成为了很多普通人的住所。

    每间屋子的大小都差不多,都在十平米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加盖了阁楼,大约是房间的一半,用于睡觉时使用。

    这种层层叠叠的格局成为了浦海市的居住特色,大部分人都共用一个卫生间,或者是一个大厨房,也有些在胡同里进行了扩建,加盖了厕所和小厨房,甚至是用堆起的杂物占地盘。各家各户的窗户边都是伸长的竹竿,彼此搭建在对面的楼上,用来晒衣服,不浪费任何一寸空间。

    白美溪抬起头,到处都是悬挂的衣服,像是一面面独有的旗帜,这些小弄塘的变化并不大,有些房子甚至到了几十年后还没等到拆迁,大家为了利益都在加建,结果只是把原有的房屋结构弄得更乱而已。

    走了一阵子后白美溪突然觉得有些无聊,浦海市的弄堂都差不多,大多数人操着本地化,站在门口嗑瓜子洗衣服,弄得到处都是水。白美溪并不喜欢这些人,典型的小市民,以后也成不了大事。

    她绕到了另一个弄堂里,打算找路回火车站,那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门也只能选在那个地方。

    嘈杂的弄堂逐渐安静下来,白美溪发现了一条小巷,这里没什么人,大部分人家都是窗户对着这个胡同,唯有一个小平房在弄堂里开了门。

    她看到这个房间门口放着一大堆小竹凳,几乎占了半个院落,这些竹凳都是小孩子坐的,还有一些形状不一的马扎,看上去像是附近的邻居从家里带过来的。

    白美溪本来以为附近一定有一个家庭幼儿园才会弄出了这么多张椅子,走进后发现这里居然是一个室,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和画报,还有一些旧报纸和杂志,从地面一直延续到了屋顶,除了周围的四面墙后,中间还有一张硕大的桌子,上面同样堆满了东西。

    桌子下面还有几张小板凳,整整齐齐的叠在了一起,看来这个室的人不少。

    这么多书自然吸引了不少小孩和大人前来驻足,白美溪走到门口的时候,已经看到有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坐在门口看书,几个人说说笑笑,看上去甚是欢乐。

    这个室的一切都是自助的,大家在里面选择合适的书籍,看完后放回去即可,不需要办什么手续,也不需要证件签名。

    这种完全依靠信任的经营模式让白美溪打开眼界,在现代社会也是近几年才有无人读书馆,无人小超市等手机端产品。

    大家自行拿取东西,自行交费,看起来全部依靠自觉,可这种自觉是在摄像头和电脑监控系统的监视下产生的,即使有人想要白拿东西占便宜,之后只要查看摄像头就可以抓回来。

    但这个室不是,这个时代既没有监控设备,也没有电脑数据监测,这些东西的主人居然还敢把这么多书报扔在这里,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个图书馆是国营的吗?”白美溪认定这并不是一个私人场所,她没见过这个年代的图书馆,以为这就是国营图书馆的规模,她的话让周围的人一下子笑了起来,

    其中一个操着北方口音的女人指了指屋里的一副合照,“你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吧,附近的人都知道这是曾老师的家,不要钱,随便看,看完整理好东西就行了。”

    曾老师是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师,平时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不管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书籍报刊,她都舍不得扔,久而久之就堆满了这间屋子,很多小孩来找她借画报看,曾老师干脆就开了这个室,让大家都有机会读书受教育。

    “曾老师人很好的,虽然她是本地人,但是从来不会瞧不起外地人,比好多本地的上海人强了不少。”

    操着北方口音的女人对这件事颇有发言权,她嫁到这边五年了,认识不少本地人,每次一开口对方就甩过来一个白眼,眼神中都是不屑和轻蔑,只有曾老师不一样,她对待所有人都是平易近人,有教无类,附近的孩子有好几个已经读完小学的课程了。上学的时候可以连跳几级,又省钱又能早点找工作。

    附近的人都很感激曾老师,平时没事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照应。